美文网首页熊家故事
【熊家故事】“妈妈知道你很担心”——不是所有反馈都叫“倾听”

【熊家故事】“妈妈知道你很担心”——不是所有反馈都叫“倾听”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17-04-12 12:32 被阅读114次

    写在前面的话

    从小,熊宝就是一个非常“心重”的孩子。他会因为听到一句“女儿墙倾斜需要维修”而三天不肯出门,也会因为姥姥说了一句“腰疼”而惦记好几天。作为一个比较粗心的妈妈,我通常不会特别小心的去避免孩子听到哪些话(事实上也无法避免),好在孩子会经常给我一些“线索”,提醒我“妈妈,我感到担心”。

    这篇旧文,真实记录了孩子表达“担心”的方式。还好我没有直接说“没关系的……”

    本文成文于2015年11月25日

    不是所有反应都叫做“倾听”

    昨晚做游戏的时候,熊宝忽然停下来问我:“妈妈,你昨天不是说,有个人骑电动车去接小朋友的时候怎么啦?”

    反应

    彼时我还沉浸在刚才的游戏里,一下子无法适应这突然的急转。回想了一会儿才记起,昨天我和奶奶带他走在马路上,看到路上横冲直闯的电动车,我向奶奶提起看过的一则新闻,是说老年人骑电动车去接孩子放学,天冷穿得多,反应又不灵活,结果发生了两起伤亡事故。当时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怎么这会儿又想起来了?

    虽然有点奇怪,但我还是接话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骑电动车带小朋友的时候发生了交通事故。”(我没敢提伤亡什么的)

    熊:“那怎么办呢?”

    我:“赶紧叫救护车送他们去医院啊。”

    熊:“医生能帮他们治好吗?”

    我:“医生有本领,会治病,应该可以治好他们吧。”

    熊:“他们为什么会摔倒啊”

    我有点词穷,开始绞尽脑汁编故事:“可能是因为路太滑吧?也可能转弯的时候没看见。”

    熊依然契而不舍的问:“那你带着我也会摔倒吗?”

    我赶紧保证:“不会啊,妈妈都是走路去接你的,不骑电动车,当然也不会摔倒啦。”

    熊:“那老舅还带我骑过电动车呢……”

    意识

    我忽然意识到——熊是在担心!他以前跟着老舅骑过电动车!我这次说的“老年人带小孩儿骑电动车出事故” 这个话题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感觉到后怕

    关于“后怕”这件事,我深有体会: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和邻居小伙伴约了某天晚上去迎泽公园看灯展,后来因为妈妈说有其他事儿没让我们去。第二天我还为此耿耿不已的时候听到消息,当天晚上公园的灯展发生了踩踏事故,死伤数百人。我听说后吓得趴在沙发上大哭不止,那种深深的恐惧至今清晰如昨。

    我拉着熊在椅子上坐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你想起来老舅带你骑过电动车,很担心你是不是也会摔倒,是吗?”

    熊点点头,大眼睛写满了忧郁。

    我搂住他:“是啊,想到自己也坐过电动车,不知道会不会像那些爷爷奶奶骑得车一样摔倒,可能还会受伤,真是很吓人,好害怕呀。”

    熊窝在我怀里没说话。我感觉到他的紧张,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茬,只是抱着他静静的坐着。

    过了一会儿,熊说,“妈妈,我们没摔倒。”

    我看着他,好奇的问:“哦?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熊用手比划着:“我站在老舅车腿前面,然后紧紧的抓住老舅的衣服。”

    “嗯嗯”,我回应他,“你不是坐在后座上,而是站在前面的。那你们骑得快吗?”

    此时熊已经有点小兴奋了:“不~~我们骑得不快,老舅沿着路的边边走,我们不跟其他车抢。”

    我说:“啊~~原来你们是这样走的,这样走就会比较安全,是吗?”

    熊肯定的点头:“是的。”

    就在我以为这个话题告一段落的时候……

    熊又换上了愁容:“妈妈,万一我们摔到了怎么办呢?”

    我直觉的反应:“你们已经很小心啦,而且也没有摔倒啊……”

    意识

    打住!!!

    对一个四岁的孩子,他还不太能区分过去时和未来时。或者,仅仅是他对当时那件事的“担忧”还没能完全卸下。 这个时候跟他“讲道理”并不足够——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但他的担心依然还在。

    该怎么把“没事儿的”这种放松的感觉传达给他呢?这时我想起了“游戏力”——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翻译”给他听。

    我立刻换上一脸夸张的惊慌表情:“天哪,你要是摔到了怎么办啊?让我看看我的熊是不是受伤了?”然后就去摸他的手:“让我看看熊掌——”

    反观

    这一刻的衔接说时迟那时快,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过渡得非常牵强(前一刻还在平静的“劝慰”后一刻却开始“表演慌张”,简直就是拙劣的山寨版蒙太奇)。

    但熊显然并不介意。他欣赏似的看着妈妈可笑的样子,很快就笑出声来。

    我继续“慌张”:“熊掌没事儿啊。让我看看熊脚丫呢?好像也挺好的嘛。不行,让我看看熊肚皮——”说着就去掀他的衣服……

    此时熊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他一边躲闪着不让我碰他的肚子,一边茬着气儿喊“没有受伤没有受伤……”

    我们俩稀里哗啦的笑作一团。

    后来,熊没有再提起他对“我做过老舅的电动车”的担忧。我不知道这件事儿在他心里是否已经“放下”,但我想,妈妈的倾听,加上笑声的疏导,那些困扰孩子的“担心”就可以找到一个出口,不必围堵在心里慢慢发酵。如果下次他再提起这件事儿,我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后记:

    在正面管教家长系统课上,“共情”和“反射式倾听”是我们必讲的工具,用一个句式来总结就是“我看得出来你感到……,而且你希望……”然而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更不能说只要说了这样一个句子就是在“共情”、在“倾听”了。

    所谓“共情”也好,“反射式倾听”也好,“积极聆听”也罢,都要求听的那个人停下来,看到说话的人——穿上他的鞋子,走进他的情境,体会他的感受,说出他的心声——这,很难。

    就今天这件事儿来说,如果我当时觉得熊就是害怕那个出车祸的新闻,跟他讲“那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跟我们没关系”;如果我听他问“万一我们摔倒怎么办”,说些“那是以前发生的事情,现在想这些没什么意义”的道理;如果我们看到了孩子担心却觉得“小屁孩儿还懂这些”而不以为然,或是轻描淡写的用一句“别担心没事儿的”来回应……孩子的“担心”和“害怕”不仅无法得到安抚,还会增加“无法得到妈妈理解”的郁闷和难过——这些内心积郁的情绪找不到出口,那该是多么痛苦的经历。

    这种痛苦,于孩子,叫做“妈妈不懂我”;于成人,叫做“不能被倾听”。

    我们通常都太着急了,太自信了,太“好心”了。没有时间听别人慢慢的说,更没有精力去静静的揣摩。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孩子:我们太想要把最好的答案直接给他,容不得他一点一点的去探索;每每看到他进一步退三步,我们都恨不得把自己的腿直接长到他身上,带着他在人生的旅程上直线前进——这是我们三十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如果能重新来过,如果我早就知道,如果我可以不走曾经的那些弯路……

    所以我们特别看不得孩子的踟躇,也就看不见孩子的感受。

    我们每天会给孩子无数的反馈,可能也会说“妈妈知道你很担心”,但……你真的不一定做到了倾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家故事】“妈妈知道你很担心”——不是所有反馈都叫“倾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hm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