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米歇尔为探索一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做了举世闻名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他把很多孩子聚到一起,然后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们下面要做个游戏。我给你们每人一个棉花糖,这个棉花糖很香很好吃,你们可以吃了它。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们在15分钟之内没有吃的话,我会再给你们每人一个,但是你要是吃了,那就没有了。”
当心理学家出去以后,摄像机完整记录了房子里所有孩子的表现。
有的孩子过了几分钟之后忍不住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拿在手里看一下放下,之后不久也拿起来吃了。
也有一些孩子严格听从心理学家的要求,安静地等待心理学家的到来。
科学家跟踪了这些孩子二十多年,结果发现那些能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后来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甚至收入都要明显地高出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甚至连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决策能力都比其他人强。
于是,科学家得出结论,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将会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
无独有偶,这个暑假刚开始的时候,原本计划带孩子出趟远门,去大姨家玩半个月再回来。
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成行,所以只好在家里过暑假了,为了补偿孩子们,征求他们的意见,决定给他们报个游泳班的。
结果又因为疫情封控了几天,因为我自身原因再加上疫情周围县市疫情零星爆发,担心游泳馆场所里的人员杂乱,所以一直未能兑现。
孩子们很失望,一直觉得是我骗了他们。前两天我告诉他们不是我骗你们不愿意带你们去,而是因为各种状况,没办法。放心,这个暑假开学前,一定带你们去游泳馆玩个痛快。
然后为了表示我对他们的承诺会兑现,在网上下单了适合他们的泳衣泳镜等装备。
今天他们的游泳装备到家了,他们兴奋极了,迫不及待的穿上了泳衣,带上了泳镜,在家里的水盆里实验练习,就为了等我带他们去游泳馆。
孩子们强烈要求我给出具体时间,我告诉他们最近几天抓紧时间写作业,8月中旬一定带着他们玩个尽兴。
他们暗戳戳的期待,在一边嘀嘀咕咕,然后拿出日历本在上面做标记,期待着那一天赶紧的到来。
其实我觉得他们这个期待的过程就是在训练孩子们的延迟满足能力。我的方法跟心理学家的办法不谋而合。
怎么训练孩子们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有心理学家支招:训练延迟满足能力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等一等”“要努力”和“猜不透”。
第一个原则叫“等一等”。
什么叫“等一等”?当孩子需要一个他喜欢的东西时,家长一定不能马上满足他。
家长可以跟他说:“我们等一等,过几天如果还想要,我们再来看,好不好?
如果过了几天孩子依然坚持要那个东西,说明他(她)确实喜欢,按照约定,家长就应该买给他(她)。
第二个原则叫“要努力”,就是孩子每产生一个愿望和需求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们只要孩子达到了要求,家长再满足他们,这样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对到手的东西也会更加珍惜!
第三个原则叫“猜不透”,就是在孩子提出让我们奖励他的要求时,不能每次他做得好我们都要奖励。
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要适当的奖励,不要太刻意,随心就好,不能让孩子把做得好当成要他想要东西的筹码。
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义务、是自我价值,而且做好事情也能更受人欢迎和尊重。
当然,延迟满足的训练有两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两岁以下的小孩子,对安全感和温暖的需要,家长不能延迟满足,一定要及时给予。
另外一点是,“延迟满足”不是“不满足”。而是家长尽量延迟一段时间,然后再满足孩子的需求。
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信守了诺言,家长就应该尽量满足他。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多用心一点,幸福也会更多一点。
所以,我们在等待孩子长大的路上,不要急功近利,也要懂得“延迟满足”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