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给别人的好处当作一种施舍,当作谋求后报的手段,如果善良地对待别人是为了索取,那么这种善良是世间最大的恶。善与恶的分界在我们的本心。
这是抄录的一段话,昨晚看到觉得直指内心。功利性来说,都是这样做的,如果没有利益,怎么会去做呢?关键看这个利益是什么。
即使如佛祖圣人,他们教化民众也是谋求利益的,只是不是我们普通人看得到利益,而是自身的内心修行。普通人与他们不同之处在于可能追求的都是表面的东西,比如钱财、物质、面子、荣誉……
如果参悟到家庭教育上,我们教育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很多孩子上大学之后不再学习,而且对父母说他们已经为父母完成了任务,考上了大学?
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又是如何形成了这个结论的呢?
很简单,父母没有尊重孩子,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一直在灌输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孩子做的一切包括学习都是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的。这种学习不仅是没有内驱力,而且是没有自我,当他们意识到可以有自我的时候就“逆反”了。
这逆反只是父母眼里看到的逆反,换位思考,孩子的角度来看是在做自己、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
我们只是忘了初心。当初生孩子的时候,看着呱呱坠地的孩子,我们想给他们最好的,想要让他们快乐成长。但后来因为自身的焦虑,导致只看到了所谓的未来(其实只是眼前)。没有真正放长远去看未来,也没有回顾当初自己的初心。
我们认为自己对孩子最好。但在孩子那里看来已经变成了一种索取,就如第一段写的,他们会认为这种善是最大的恶,是一种伪善,并不是为了他们好。
可笑可悲,父母和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没有换位思考。结果是都认为对方有问题,这时,谁强势谁就控制,谁弱势就被控制。青春期前父母强势,青春期后孩子强势。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爱吗?都是爱的,但是相爱相杀的局面太可怜。
缺在成长,我们这代父母内心一直就没有成长起来,给不了孩子这代内心成长的指点。太多专家太多古今中外的书都在讨论教育,但有多少是真的看到了人的本性?
遥远的救世主里面谈到中国文化是一种期待救世主的弱势文化,并不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强势文化。人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它的规律,但要自己一个人想明白真是不易。
人作为一个整天,有群体的本性;自己作为个人的人,有自己的本性;爱人作为个人,有TA的本性;孩子作为个体,有TA的本性。
随着时间变化事情的发展,本性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仅仅要认识本性,还要发展的去看待本性的变化,还要看到每个人不同的本性。难难难。或许这是圣人去做的事吧,就像丁元英那样。
如果一个人可以随性做自己喜欢的,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干扰其他人做自己喜欢的,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可能是最简单的吧,就像芮小丹那样。不过,在很多时候,这也是最难的。有几个人敢于随性!?
这两种都好,都可以,更想做第二种,其实在做的是第一种。不管哪种,走在路上就是好的。202302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