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6号挑战第4天】变与不变

【16号挑战第4天】变与不变

作者: 弗_dab1 | 来源:发表于2021-09-04 22:23 被阅读0次

    书名:《寻变--贲友林的“以学为中心”数学课》

    作者:贲友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版次:2018年3月第1版

    封面:

     寻变的意义

            其一,寻变是为了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智慧,挑战自己的胸襟与视野。 

            其二,寻变是为了改变自己,学会改变,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样的改变是突破与超越。

            其三,寻变是一个深度思维过程,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终是元认知,自己发现了自己,自己在创造自己。

            其四,寻变,不是玩花样,恰恰是去魅,恰恰是为了寻找教学的本质,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为了寻找新的方向,力求有新的突破。这是寻变逻辑的必然。

                                      变中有“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贲老师的不断寻变,也有不变的,不能变的,不应变的,永恒不变的。这不变的是“学为中心”。

            学为中心,直抵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教学就是要实现真正的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中,对教育与学习作出了新的界定:“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

            这个不变,是教学本质的不变,教学核心的不变,而为了这个不变,具体的教学方式必须变。寻变与寻不变又是一种结构,是教学改革的逻辑,合理,有深度,形成了教学力量,同样是美的。

            其实,“学为中心”的深处是学生,是儿童。儿童当然在变,儿童变了,时代才会进步。我们说的不变,是对儿童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变,是对儿童的立场的坚守不变,这样的不变才能让儿童在时代的进步中而变。初心不变,真情不变,特别。

                                        善思

            读了这本书,思考:为何要备课?备课为了什么?备课,是为了上课。教师一般都很重视上课。不过,老师是否想过,上课,是“面子工程”,备课才是“根基工程”。备课,是“养兵”;上课,是“用兵”。备课是最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也是为教师课堂教学这个脸面充实内在品性的最佳途径。老师,该在面子工程上着力,还是在根基工程上下工夫呢?白岩松的“东西联大”校训是:“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老师,是停滞于抱怨中,还是行走在改变中?在改变中行走,在行走中改变,当然,不可或缺的是思考。就像,如果不思考一下备课方式,我们可能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以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茫然、盲目甚至是危险的。作为老师,应当从以往关注“有没有备课”转而探讨“怎样备课”,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怎样更有效地备课”。每位老师是否可以个性化订制自己的备课方式呢?因为思考,我们的“备课”,在寻变、创新中务实前行。

                                    巧做

            课的选择,兼顾新授、练习、复习不同课型;涉及小学第一学段、第二学段以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中概念、计算、解决问题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等。教学思考部分,阐述了我的“学为中心”教学的想法,即为自已的课堂辩护。辩护时,真实地回想与再现整个教学过程,深究、发掘支撑行动的背后想法。我们往往先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假设,然后对自己行为与想法层层剥笋式地独立思考,讲述自己行动的理由与依据,同时又自觉审视自身的行动、理由与依据是否合理。辩护,也是通过对自己实践的反思改变自己教育观念的一种过程与方法。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想法,既是思考的结果,又是再次思考的对象。    相同的课题,在不同时期作出不同的教学处理,即与自己同课异构。教学思考部分,阐述了教师如何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研究,即,从文中看到“学为中心”的理念与实践的形成过程。异构的过程,自然产生了比较。我们无法拒绝比较,也不应拒绝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然而,这样的观点是在通过比较决出优劣高低的目标下产生的。我们对“同课异构”课堂的比较,无论是自己与他人异构的比较,还是自己与自己异构的比较,应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通过同一个课题的教学,展开比较、思考、阐述、理解、辨析、感悟、再思,构建一种对话场域。通过比较,沟通理解、触发思考、促使优化、走向深刻。

            对过去课堂的回顾,并不是让自己留恋过去;对过去课堂的反思,也不是让自己否定过去。我们需要“历史地对待历史”,历史是流动着的,从历史中走来,对自己流动着的思与行的梳理、审视,是为了摸索走向与路径,让今后走得更明智、更稳健、更坦然。无疑,这是写给自己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这3年我在课堂中的探索与思考。我以为,教师的写作,也就是记录自己的教学史。                   

                                                 向着远方···

            数学课堂,走向何处?远方召唤着我们。如何走向远方,没有现成的路径,但我们走过了,也就多了一条路。这一路,风雨兼程,而这,也就多了一份浪漫。寻变的过程,一定要充满诗意的。因为从已知走向未知,让未来,到来!    寻变,其实就在寻找数学课堂的诗与远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6号挑战第4天】变与不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jd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