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感
《呐喊》、《彷徨》是鲁迅短篇小说集里的代表作,初读这两本书,可能会感觉到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当我们将创作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去理解时,就会发现这两本书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国民性思想值得我们去挖掘。
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两本书里的不少篇目,如:《孔乙己》、《祝福》等。在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得知,鲁迅曾经在日本留学,意图研习医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医术能够救治更多处于危难中的中国人。但是在战争带给国民的血淋淋的伤痕之下,鲁迅更是看到了国民在那个时代的冷漠和麻木,看到了中国国民性思想中的劣根性。渐渐地鲁迅意识到,弃医从文才是挽救国民更好的方式,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救治国民思想的愚昧,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成为鲁迅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重要支撑。
《呐喊》《彷徨》这两本书与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思想启蒙息息相关,始终体现着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其底色和基调概括为忧愤深广四字。这两本书热衷于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从生活的常态中挖掘人的精神病态,从而揭露出国民性的弱点。《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是鲁迅创造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其通过“狂人”之口,喊出了对中国封建礼教的控诉。这篇小说中写到“狂人”半夜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仔细看了半天才发现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狂人”痛恨周围吃人者的无情,也表达着自己可能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悔恨和无奈,于是“吃人”二字成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词,暗示着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揭露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下的人伦关系,对于落后愚昧的国民性表达了强烈的批判,在愤怒宣泄的和抨击的背后有着悲剧性的无奈。而《阿Q正传》中将中国国民性中的麻木、怯懦、自大等特征浓缩于主人公阿Q一人身上,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通过阿Q的行为举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阿Q在遭受了屈辱之后,常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勉励自己去转移屈辱,以一种自轻自贱的方式去麻木自己的思想,成为了那个时代许多普通大众的真实写照。
《呐喊》《彷徨》这两本书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批判传统的思想道德,批判腐朽的、反人性的伦理观念,批判落后的国民性。在这两本书中“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经常出现,许多普通大众以一个“看客者”的身份旁观自己国人的痛苦和磨难,如:人们对于祥林嫂苦难遭遇的消遣,对于革命者夏瑜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行为的不屑,他们思想中的麻木和愚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也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性的弱点。中国国民性中的种种劣根性,成为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口诛笔伐的对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