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第六章的题目是《我的教育改革论》,只有一句话:
要以坚定的信念和火一样的热情与学生碰撞!
底下有两句注释:
教育,是师生双方作为人的同类间的格斗。
有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
我已经在讲台前站了26年,在我每一次职业倦怠时,我的选择是换一个地方。因为换一个地方,我又会有火一样的热情与学生碰撞。当然,我是带着我的信念站在课堂。
而我的教育信念,再次经由此章节得到修正。
01“终极自由校”的启示:课程为先还是愿望为先?
现在我们考量一所学校,首先可能考量的是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最近几年区上也很看重这一块,专门花了大量的精力,比如让各个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汇报,区上组织专家进行点评,比如办一个课程领导力的班级,进行连续学习。这应该是学校改革的一个好的趋势。可是,当我们读完下面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再做讨论吧。
“这里不上课,却有与上课类似的组织形式。只是并非课程设置在先,而是因应孩子们的愿望于要求开课。如果有孩子想学历史,那只要他向大人们提出要求,学校就会为他上历史课。”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样的学校并不是先设置好各种课程,而是根据孩子的愿望来开课。
因为“对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发性的学习欲望。在他人强制下被动学习,学了也不可能真正掌握。”我相信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在各种课程建设的专家面前,我们只想怎么构建一个看上去体面的课程,却没有想到去问问儿童的意愿。
我知道,根据孩子的愿望来开课的学校真的非常少见,即便在一所小微学校,也是有自己的课程体系的。
在各种课程体系下,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可怜。他们的时间被剥夺,被分成我们成年人看上去很有用的课程的学习时间,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还要评比,还要打卡,每个孩子都是在被迫中学习,哪有自己的学习愿望。
书上举例的学校可以做到“终极自由”,我知道我们这种公立学校有很多不得不为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可以有操作空间的。如果我可以设计学校的课表,我一定要给学生每天一节自习的时间,做他喜欢的事情,或者发呆,而不是被操控,被安排。
在自习中才能培养自律,而不是一直在他人的监管下,没有自己的空间。这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
在这样的终极学校里,老师们做的是“等待”,接着是“支持”。
而现在用铺天盖地的课程设计,去应对个性不一的全校学生,而且给出的时间并不够,难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甚至还需要借助家长之力,这样的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也许会是一场“灾难”。
我们需要做减法,做减法。当然,我知道我这是在给一些课程设计泼冷水。当然,必要的课程设计是必须有的。
02 自由不是目的,独立才是目的
书里有段话的大意如下:
真正的民主主义,是规则自己制定,并严格遵守。而不是上面制定规则,下面的只是服从,如果不服从就被罚。
映射到自己的教学,忽然发现那些规则,都是我制定的,学生只有服从,若不服从,还要处罚。虽然我的处罚总是很少实现,这也就决定了那些规则变得无足轻重。
书里还有一句话是:
“自由”一词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独立”。培养“独立”的,也就是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人,这才是我们的心愿所在。
在前文里,每天一节自习课,是还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其实是想培养学生的自律,给他一些自己能够做主的空间与时间,培养出独立的人。老师不能统一布置作业,要做什么只能由学生决定。我们每一个人的长大,其实都是在和自己不断对话的过程中长大的。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样的学生一定会得到来自自身的很多滋养。在他离开学校的时候,才不会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干什么,才不成长为空心人。
03“宽松教育”的基调是“心灵宽松”
书中描写了日本采用“宽松教育”后,以失败收场。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当然是我们的评价制度未能跟上。
是的,我们现在所有的教学都围绕着学生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一直都在。所以,我们要谈的宽松教育,以失败告终,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现在的教育,“教育现场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杀伐之气”。
在小学阶段会好一些,但到了中学,那就是另外一种教育生态。因为他们想要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活动该做的必须做,抢着时间也要做,但是文化课却一点也不能松懈。
前些日,在校门口值周,遇见已经毕业的家长送老二来上学,和我聊了几句。她说:“现在的学生学习,并不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背负着以多考一分压倒一批的学习使命。”我一想到这句话,便后背发凉。一个学生背负着这样的学习使命学习,他有多少幸福可言呢?就算他在体制下获得了高的认可,但他的幸福能力必然是缺失的。
虽然,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性的社会,教育要带有竞争的性质无可厚非,但“心灵宽松”才是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04奋发有为,做大写的教师
桥本式的教学并不宽松,相反是残酷的,是有些强硬的,作者说是“填鸭式教育”,因为“年少而有柔性,吸收力强,这样的时期,正是要以持续不断的强烈刺激来促其发酵。”
所以要回到前文的“必要的课程设计”。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到底长什么样,又该如何实施,是需要考量的。
如果我们都拥有桥本武的学识、魄力和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扪心自问,我一周7节课里,我将我的学识用于数学课堂设计与引导了吗?做事的魄力,散发的人格魅力,都让学生体会到了吗?
我还是不敢保证我的数学教学有自己的独特之路,我还是在常规的路上教学着,偶尔做一些改变,但很少,我的“强势”也并未体现出来。
“唯有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这是在书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句子,也可以作为我的教育信条。因为我更看重的是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有温度的交往,是有影响的交往。
本章的最后,有句话:“现在的时代,仅靠学校之力无法处理的问题堆积如山,大环境之不易确令人无限同情,但我还是希望老师们能以火一样的热情与学生的灵魂碰撞。”
我想,无论现在的环境如何变化,我的教育主张得到一定的修正后,我还是会和学生保持着有温度的交往,用我炽热的灵魂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一直不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