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极简主义”是在10年前读到的一本法国女作家写的叫《简化生活》的书,白底飘着几朵小粉花的封面与书的意图完美呼应。
书的大意就是从生活的各个角度解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源自于低下的自我价值认同而导致幸福感的缺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用物质来填满的。
大约在同一个时期有一部美国电影《走进西部》讲述一个年轻的美国富裕家庭的男孩子大学毕业后厌倦了这个“只讲究物质的社会”,开了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独自去了西部森林中,原本只是想体会物质社会以外的纯大自然中的生活,结果在旅途中不幸被一头熊袭击身亡。电影中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在他妈妈企图用再买一辆汽车以改变他的主意时,他气愤地对妈妈说:things, things, things, always things (东西,东西,东西,永远都是东西)。
这几年有两个美国年轻人专门写了一本以《极简主义》命名的书。两个30多岁的单身男人,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和曾经辉煌的事业,已经到了美国中产偏上的经济水平,在索问何为幸福的道路上一起走到了极简主义,双双辞职,写书,演讲。
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寻着它自己的轨道一路走到了今天。他们经历了资本主义初级积累到极度膨胀的消费主义,对钱的崇拜到了神的地步。到今天由于能源危机造成的国家恐慌和各种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极简主义是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思考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并且这个思考和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会越来越广。
中国的年轻人中也越来越有倾向于极简主义的人群,我观察了专门撰写文章宣传这个思想的都是有较好经济条件的人群。逻辑很简单,当一个人满足了丰富的物质欲望后,发现了满屋子的东西和衣服并不能给人增加一丁点的幸福感。
从我对周围人的观察来看,中国年轻人消费支出的最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房子,一个是跟风消费。
我之前在武汉汉阳经济开发区工作了6年。众所周知武汉是全国房价上涨最快的几个城市之一,用老武汉人的话来说,在20年前,汉阳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而如今,房子的均价已经飙到了1万5,好一些的小区,如万科,已经到了2万。而开发区主要是以东风集团的工薪阶层为主,大学毕业(很多211,985),工作5年后月薪拿到手6000左右(不错的情况),一套万科90平米的房子25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来。在工业领域工作的很多孩子都是周边乡下郊区县里考出来的,家里或者无法提供任何支持,或者砸锅卖铁在开发区付一套首付,然后三代人挤在一起。而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是男人挣钱养家还贷款天经地义。的确,越来越多的女性与男人一起共担家庭责任,但是她们喜欢用所谓的“新女性”标榜着自己的独立,可知越是呼喊自己的伟大,越是在显示出了不情愿和软弱,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男人们和男人们的父母经济压力之大首先来自于房子。所以我的观察是中国的很多中年男人一直都处在“极简主义”中。
而女人们则是另外一个状态。除去房子必买这个因素外,每月用公积金还款,和由女人掌财权的新传统都使女人们每月可支配的钱相对大于男性。“跟风消费”发生在女人身上的可能性相对大于男性。消费的方面主要来自于化妆品,尤其是奢侈品牌化妆品,价格中等的衣物,线上消费居多。这些都是极易产生浪费的消费部分。
因此,中国的极简主义的第一个特色是性别偏向性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