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下班回家,每天在家上网课的女儿在那看电视,我一看到她在看电视,一股火涌上脑门,把她叫过来问她作业写完了没有!她说写完了,我又很气恼地说,写对了么?拿过来,我看看。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告诉她哪哪错了。女儿很丧气来了句:“好,你说得都对”。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些诧异,感到了孩子在面对我时的无奈,我觉得我包容了孩子很多,但孩子何尝不也在包容我们呢?在这场小事里,我看似赢了,女儿一切听我的,但我觉得我失去了女儿对我的亲密感,女儿也失去了自己检查作业的机会,失去了自我意识安排自己时间的机会。
晚上,我在练习讲书,讲了这么一段话,见图片
结果我被反驳得体无完肤了,孩子对我进行了灵魂的拷打:“妈妈,你讲的,要维护孩子的尊严,但我觉得你没有维护我的尊严,而是用了控制,你自己说了,却做不到,我也是有尊严的。”
我承认,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会用原始脑去对待孩子,我只能自嘲一下:“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确实,从我们当父母的那天起,我们都有各自的育儿理念,也学习了很多育儿方法,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那我们要问问自己,在我们觉得自己的方法奏效的时候,我们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了?《正面管教》中提出,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力量。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所以答案显而易见,我们都想能够“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赢得”孩子呢?
一.前提:记住,在孩子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可能听你的。
二.赢得的步骤
《正面管教》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并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甚至告诉孩子你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和行为,但同情不代表宽恕。
做到这两点,你已经赢得孩子了,进入第三步,孩子已经能听的进你的话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问,再出现这种问题怎么解决。你可以给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
马丁内斯太太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叉腰,以一种职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琳达垂下眼帘,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琳达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步就没有必要了)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距离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戒备了。
这个场景熟悉不熟悉?而且不止是亲子之间,就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也会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我们亲近的人心情不爽时,来和我们倾诉,我们有时候会不会也同样反馈对方,你本来就很糟糕,让整个体验和沟通陷入很负面的处境?
我们学习了这四个步骤,可以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起来。
三.几个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了8个基本概念,我对这些进行了整合:
1.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往大了说,人对自己的看法,取决于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为基础的。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大部分是在努力地想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阿黛尔(2岁)的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小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里时,阿黛尔发觉妈妈给予小宝宝很多的关注。糟糕的是,阿黛尔将此解释为,这意味着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她。这并非事实;但阿黛尔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她的行为将取决于她所相信的事实,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实。阿黛尔的目标是想要重新获得她在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她错误地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表现得像个小宝宝,因此她可能会需要奶瓶、会把臭臭拉到裤子里,并且爱哭。结果,她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感到很沮丧、很厌烦,而不是充满爱意和亲切。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但又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
2.不要剥夺孩子获得社会责任感的权利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无时不刻不与这个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一个人真正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不会过得太差。帮助他人正是获得价值感的有效途径。
德雷克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走上另一个极端,没有时间培养孩子的品格和人生技能,我们要站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过度参与,也不完全撒手,做一个合格的“园丁”。
3.平等
这里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或者说。孩子们和大人具有同等的价值。
4.bingo,恭喜你犯错了
孩子犯错了,我们一般会怎样处理?说教?讽刺?训斥?打骂?我们的养育方法有多少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的呢?我们用控制来掩饰对后果的担心。
我们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小时候因为犯错被训斥打骂时,我们是什么感受?
我们何不换种心态,把孩子犯错误当成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我们矫正错误可用的公式—三个R
Recognize,承认—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Reconcile,和好—我向你道歉
Resove,解决—让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5.你爱孩子,孩子接到爱的讯息了吗?
这一点,我想把书中一个完整的案例分享过来:
史密斯太太是个单亲妈妈,和女儿玛丽亚之间出了一个同题,打电话向我求助。史密斯太太担心玛丽亚也许吸食了毒品。她在玛丽亚的衣橱底下发现了一盒六罐装的啤酒。她拎着那六罐啤酒走到玛丽亚房间,问:这是什么? 史密斯太太的声调清楚地表明,她并不是真的对自己问题的答案感兴趣。这只是一个为了诱使女儿招供并羞辱女儿而提出的圈套问题。这种问题立即造成了疏远和敌意。 玛丽亚语带讥讽地回答:“我觉得那看起来像是六罐装啤酒,妈妈。” 战斗升级了。史密斯太太说:“别跟我要花招,小姐。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玛丽亚很无辜地说:“妈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史密斯太太觉得该是收套的时候了:“我在你的衣橱里发现了这六罐啤酒,小姐,你最好解释清楚。” 玛丽亚飞快地想了一下,说:“噢,我都忘了这回事儿了我帮我一个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讽刺地说:“噢,是啊!你以为我会相信吗? 玛丽亚气愤地回答道:“我才不在乎你信不信呢!”然后,跑回到了她自己的房间,并摔上了门。 我想帮助史密斯太太理解“爱的信息”这个关键,问她为什么发现那些啤酒会让你生气?” 我能听出来她一定认为这个问题很愚蠢,因为她愤怒地回答道:“因为我不希望她惹上麻烦。” “为什么你不希望她惹上麻烦?”我又问。 我可以感觉到史密斯太太已经后悔打电话给我了,因为她完全恼怒了:“因为我不想她毁了自己!” 由于她还是没有发觉她的关键信息,我再次追问:“你为什么不想让她毁了自己?” 她终于醒悟了,大喊道:“因为我爱她!” 最后一个问题就问得和缓了:“你觉得她得到这一讯息了吗?” 当史密斯太太认识到自己完全没有把爱的信息传递给玛丽亚时,她感到了悔恨。 一个星期以后,史密斯太太打电话告诉我,她如何把“矫正错误的三个R”和“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结合了起来。就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晚上,当玛丽亚回家的时候,史密斯太太在门口问候了她,并且用一种爱的口吻问道:“玛丽亚,我们能谈谈吗?” 玛丽亚挑衅地回答道:“你要谈什么?”(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听并且相信大人态度的变化。) 史密斯太太明白这一点。她没有对挑衅做出反应,而是走进码丽亚的内心世界,并且揣度她的感受:“我肯定当昨天晚上我为那六罐啤酒向你大喊时,你可能觉得我一点都不关心你。” 玛丽亚觉得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以至于开始哭了起来。她带着谴责用颤抖的声音说:“就是的。我觉得好像我除了让你烦恼以外什么都不是!只有我的朋友才真的关心我。” 史密斯太太说:“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那么想。当我带着我的恐惧和怒气走向你,而不是带着我的爱时,你怎么可能有别的感觉呢?” 玛丽亚明显缓和了自己挑衅的态度。妈妈慈爱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她。史密斯太太一看到这一变化,便继续说:“我真的为昨天那样朝你发脾气抱歉。” 疏远和敌意已经转化成了亲密和信任。玛丽亚响应道:“没关系的,妈妈。我真的是帮一个朋友藏的。 史密斯太太这时说道:“玛丽亚,我真的很爱你。有时候我害怕你可能会做出伤害你自己的事。我被自己的担心吞没了并且忘了告诉你那只是因为我爱你。”史密斯太太接着玛丽亚说:“你会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们能够带着对彼此的爱和关心,开始谈谈并一起解决问题吗? 玛丽亚:“那当然,妈妈。我觉得这建议挺好。 史密斯太太告诉我,她们从那天晚上开始了家庭会议。她心里充满了感激,因为爱和合作气的形成彻底改变了她们母女之间关系。
你一定已经注意到,这一章的例子所讲述的,都是关于大人的不良行为(由于知识和技巧的缺乏)怎样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在每一个例子里,当大人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以上,便是我们在“赢得”孩子的一些做法和概念,前两章,基本是在我们思维中树立正面管教的理念,其中不乏一些事例让我们深受启发。
我们需要做的:我们不妨在以下几点,在日常与孩子相处中,多问问自己:
1.在日常和审视你的行为是否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2.你为孩子做的多少事情,是仅仅为了图省事,而不是为了帮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来感觉到自己的能力?
3.我们要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