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要复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关于“知觉与意识”的4项研究。
研究1 注视偏好
人能不能一出生就对形状、图案、大小和体积做出反应,就能够知觉形态?心理学家对这个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实验表明,对于刚出生小鸡,他们在没有任何啄食经验之前,对物体有不同的偏好:
- 相比锥形和三角形物体,更多地啄圆形物体
- 相比扁平物体,更多地啄球形物体
- 相比其他尺寸的物体,更喜欢啄直径1/8英寸的物体
小鸡在没有任何学习经验的情况下就能感知形态,喜欢那些更像食物(谷物或种子)的形状。
那么,对于人类婴儿呢?是否也是这样的情况?
心理学家罗伯特·L·范茨设计了一个方法,利用人类婴儿会凝视物体的行为,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如果婴儿对一些形态的注视比对另一些物体的注视多或时间长,则说明他们能区分出差异,也就是能够知觉形态。
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婴儿呈现不同的椭圆盘:一个画有面孔特征,一个有面孔特征,但是被打乱,第三个是一个普通的椭圆盘。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婴儿均对具有面孔特征的椭圆盘凝视的时间最长。这说明,对基本形态的知觉是天生的。后续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指向了相同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解释道,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对婴儿的重要性就像谷物对小鸡的重要性。对于从其他物体中区分并识别一个人而言,面孔形状是人类最具特点的方面。因此,婴儿对面孔图片所产生的选择性认知是毫无意外的。”
点评: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都是针对人类有些能力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对于普通人也许无关紧要,但对于研究者和心理学则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似乎,所有天生的技能,都是自然选择留下的痕迹。
研究2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人的睡眠分为不同的阶段,一开始是浅睡,接着进入越来越深的睡眠阶段。中间有个阶段眼球会产生快速的移动,称为REM(Rapid Eye Movement)阶段。研究表明,这种眼球快速移动伴随着做梦。
那么,梦是否是人的生命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呢?也就是睡觉的时候,一定会做梦吗?
威廉·迪蒙特开展的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研究中,他剥夺了被试REM睡眠或有梦的睡眠,当电极传到的信息表明被试开始做梦时,就唤醒他。结果,被试被阻止做梦后,之后的夜晚做梦的时间明显增加。如果不允许人们做梦,就会增加人们后面做梦的压力,做梦的次数和时间会显著增加。迪蒙特称这个发现为“REM”反弹。
之后,他对部分被试进行跟踪研究。这次,他选择让被试自然而然地把梦做完后才唤醒他们。结果这些被试在后来的睡眠中,做梦地次数和时间基本上没有变化。再次印证了做梦是一种“刚需”。
点评: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认为做梦是睡眠质量不好的表现。该研究让我们对梦的发生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
研究3 类别天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概念”,根据事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对其进行归类。比如家具,蔬菜,动物等。这些概念对于提供信息加工的效率大有裨益。当你知道某件特定家具是椅子时,是因为它符合你对椅子的“概念”,这样每当你看到样式不熟悉的椅子时,不需要重新进行学习。
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物体分类的知识从哪里获得的?
在1970年之前,被普遍接受的经典观点认为:分类是我们所使用语言的功能。类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语言里有相应的词汇。如果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那么这种类别或概念就不会存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极附近生活的人有12个关于雪的词汇,而在英语中只有1到2个,在南太平岛上生活的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根本没有雪的词汇,因此,科学家认为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雪的概念。
这种观点,被很多领域的科学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直到埃莉诺·罗施对新几内亚的部落开展的一些研究后,该观点被彻底地颠覆了。
罗施的研究显示,对于一个物体是否符合某一个类别,我们会通过将物体与一个最符合这个类别的原型进行比较,来确定该物体是否属于这个类别。即便语言中没有关于某一类别的词汇,这个类别还是存在的。而且,很多情况,关于类别的分类是与生俱来的,在进化过程中已经植入到人脑中。
与“语言产生概念”相反,实际情况可能是反过来的:语言中的概念是围绕着自然存在的类别而形成和发展的。
点评:虽然概念或者类别具有天然性,但是语言作为一种媒介,也起着很重要的催化作用。
研究4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催眠,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对人的心理有控制作用的神秘过程。被催眠的人,似乎失去了自己的知觉,“任催眠者摆布”。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催眠是一种与清醒和睡眠都不同的独特意识形态。
尼古拉斯·斯潘诺斯却持有相反的意见,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相信催眠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由别的东西引起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引发的;另一方面,催眠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促使他们以与期望相一致的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尼古拉斯·斯潘诺斯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催眠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提高了某些特定行动的动机状态。
通过研究,他证明了:
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愿望而被催眠;
在催眠状态下,被试不会做出他们认为反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表现出超人的力量和耐力。
另外,其他研究在尼古拉斯·斯潘诺斯的基础上,认为催眠技术可以使得人们提起早期创伤性经历的准确记忆可能是一种误导。这种记忆会像在非催眠状态下的记忆一样,出现各种错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歪曲记忆,甚至创造出受虐待的记忆。
点评:目前心理学界对催眠的作用还存在不同的争论。也许,这个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遥远的概念被电影大大神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