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反思|联结
——案例研讨之感悟
上周的研讨交流,今天才有空爬楼学习,虽然只有几位小伙伴的发言,但个个都是顶呱呱的优秀,是学习的好榜样。
首先是王得举老师为晚上的主持人写了一首诗:
十五夜,群研讨
积极参与好
又学习,又积分
来年年会见
你说好,我说好
线下见面好
勤思考,多献策
成长看的见
网研社,大家庭
欢迎主持人
……
接下来,激烈的讨论开始了。
可惜我那天要参与疫情防控值班,不能看现场直播,但现在能够爬楼学习仍然觉得无比美妙。
当我看到梁娜茹老师的题目“孩子,我不能教你一辈子”时,我不由心头一热,这个题目太好了。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对老师产生依赖情绪,喜欢选择老师,自己喜欢的,就学,不喜欢的,就不学,一味发展自己的任性,最后受伤害的却是自己。
梁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名词“心理断乳”,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我专门百度了一下。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变”。孩子开始发育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原来心理断乳和逆反心理有关,怪不得青春期的孩子很难管教呢。
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我也就见怪不怪了。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要多看孩子的优点,比如说,我班有一位惹事大王,在网课期间,因为老师看不到他,所以批评他少了,他反而着急了,自觉开始交作业,还知道与老师沟通了,是令人欣喜的进步,孩子的进步是在无形中的,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孩子出现问题,就当头一棒,说不定就会把孩子的兴趣扼杀掉呢。
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要居家,即使他再想要疯跑疯玩,没有了同伴,没有了外界提供的便利,他就会停下来慢慢思考,这样的自我反思比我们说一千句、一万句都管用。
这样的孩子,不仅我们做老师的要关注,做父母的更应该注意,孩子从小从心理上就比较依附于父母,父母如果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够觉察出孩子出现独立意向的变化,做父母的如果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应该高兴,应该珍视孩子的这一特殊时期,正确看待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表现,而不能一味否定,这样不仅亲子关系很僵硬,也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得不偿失。
梁老师还有一点见解非常新颖,也是我没有考虑到的。
这里引用原话王老师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教的时候,学生能学会,而且数学成绩不错,可自己不教这个孩子,他的数学就学不会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欠缺了些。比如对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堂听课方法的训练等等。”教数学就是教方法,那么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教语文除了要教方法之外,我觉得还要教做人。
第二位让我佩服的老师是李琳老师,在她的发言中,我也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断联”。
李琳老师为案例中的王老师支的招是,断联或者逐渐断联。
断联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但根据我的理解,我认为断联就是果断割舍对原来老师的依赖性,尽快接受新的老师、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无论对于成年人,还是孩子,断联的滋味都必定不好受,但有时候分离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阿德勒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自立”精神、“自立”能力的学生。李老师说,所谓“自立”,就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和梁老师的心理断乳又不谋而合,果然,优秀的人都是心意相通的。
今天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教育”教师,不应该跪着教师,教育学生要有理有据,更要温和而又坚定,教师,应该更像人!
教育,就是一次又一次奇妙的联结。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学会断联,积极联结,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