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上职业规划课程的时候,我属于比较典型的橙色类型人。在这里我不是想给自己贴标签,而是想说,其实我骨子里是喜欢事情可以具象,可以方便我实施,可以看得到反馈的,对于创造性的东西本能性的排斥,因为害怕自己不能控制和做好。

现在回想发现,我从小的思维模式也不是从0到1的模式。
我学习了很多年的画画,也很喜欢画,但是我擅长临摹,做不到创作。拿掉临摹参考,我脑子随即一片空白,没有了任何想法,线条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
同时在工作中,如果领导叫我写一份新闻稿,我第一个想问领导的问题是:有之前的模板么?通常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模板,而且很多事情只要有了模板,就降低了很多的难度。
这是一种省懒的思维模式,但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无形中也给自己设了很多限。这种思维方式让生活缺少创造性,而且也缺少了很多的可能。

训练自己的创造力
对于模板的依赖其实多少跟不善于记忆和思考有关。认识到自己这个问题以后,我也跟朋友讨论过,为什么咱们有画画的能力,却没有创造的能力。于是后来我跟她一起,从记忆开始,逐渐在脑中形成自己素材库,训练自己不参考绘本徒手绘画,她现在可以创造性画出白天鹅了(我还没有实践。)
总是在找参照物的生活模式,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比较中
我是老师第一个硕士生,没有师姐师兄。我记得在开题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一个题目,然后告诉我你去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着急的都快哭了。因为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写,因为我没有可以参考的文本。而同时也有同学可以在师兄师姐的基础上,从1.0到1.1完成一个升级就可以。我当时觉得这对我要求太高,太不公平。可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我所得到的锻炼,也是没有经过这个过程感受不到的。
不要完美,要做到
我记得研一的时候,老师给过一个比较创新的课题。当时让我回去写初稿,我拖拖拉拉几个月没有给出来。原因是我在任务第一天没有找到可以参考的观点,甚至找到的参考文献都多少与老师的观点有些悖论。
最终Deadline到来的前一天,草草总结了发给了老师。那一次也是切实感受到,将一件有挑战性的事儿做完的感觉特别棒,虽然不完美,但是做到了。
今天,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写够了字数。这期间逼着自己学习了论文写作、学习了endnote使用,学习了eviews软件使用,也学习了matlab使用,最近还得学习论文排版软件。
看着基本完成了的论文,心里忽然觉得开心无比。因为在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也真的从没有一个字的文本,做到了3万加的一个文本。
做到了这个以后,早已经没有空去理会别人多轻松完成了一个论文这种小事了。这种从无到有的快乐是切实感受的到的,这种比较不基于别人,只基于自己的改变。
克服掉对事情的恐惧,享受从无到有的过程
本来从0到1 讲的是创业的思维模式,而我更愿意将它理解成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的个人态度。
而我也希望今后的自己:做更多有趣又有难度的事情,让能力得到锻炼,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饱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