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默默的工作就好,不想张扬自己,相信埋头勤奋干活就会被看见!”我前5年工作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职场上混了5年,直到看到身边的人都比自己走在前面的时候,我内心第一感觉是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天天加班都没有得到老板看见,都没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内心怀着抱怨又工作一年后,并没有向好的改变,反而让自己在职场上挫败感倍增。我开始尝试与自己和解,我愿意去了解别人成功的背后做了哪些??于是,我做了三个行动:1 是悄悄观察与我同龄的人但比我优秀的他们日常的工作模式;2 是多问优秀人他们成功背后是怎么做到的,向他们取经,学习背后的工作逻辑;3是参加有关职场能力的培训。
第一个行动里,我观察到优秀的同龄人,他们其实比我更懂得抓住职场机遇。那么,有助于被看见的职场场景有哪些呢?我归结了一下“个人述职报告、日常工作会议、日常工作汇报、月工作总结、与上级的沟通面谈、输出行业文章、工作/服务记录、日常培训、聊八卦、报销、演讲、合作方案、公司竞赛/行业竞赛、年终优秀员工评选等”都是可以被看见的场景,扎心自问我发现那些日常工作中不屑的场景竟然被我“只是完成任务而已”的固定性工作思维给扼杀了。我还发现优秀的同龄人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有100%的做到,他们甚至只做到其中一个场景就促使他们成功,比如在年终评选优秀员工的时候,我内心总是有那种期盼别人给予的想法“我那么努力,而且工作中没有过大出错”相信上级/老板会看见我的,会推荐我参加的。结果却是机会落入他家,此时,可能你会被情绪占据“明明他都没你事情做得多,为什么要把荣誉给他?”这就是现实告诉你“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你都没有表现出你想要的欲望,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会清楚你想不想要,上级和老板只会把机会给予更有欲望且优秀的人”。
第二个行动里,我学习到他们在向上汇报、输出文章、总结的时候会有逻辑框架“结论先行”,即为结论+回应/动作,回应或动作需要添加故事/案例、画面感以及“说人话”。这里说的结论先行,也是总分总,第一个“总”要求是一次表达一个观点,而且放在最前面说;“分”是指为第一个“总”说出你的依据,建议不超过3个;第二个“总”是再一次总结你的观点。举个例子:老板,我觉得我们需要再加大本次产品的宣传,把它形成梯级的宣传方式,提升我们宣传的影响力,因为,第一上次进行这款产品的宣传时,用户很喜欢,而且用户对产品代言传播意愿大;第二同事认为加入产我们的宣传更有成果,所以我计划在未来3个月各增加一场产品宣传,您认为可以吗?这个框架在让人看得轻松,听得有趣,也方便老板决策。

第三个行动里,参加“升职加薪的秘密”培训,get到了工作的结构可以分为A+B,这里的A是指常规工作,是指我们每天重复的工作,因过份在意常会被评定考核内容出错的。而这里的B是指超预期的工作,体现工作价值,是决定升职加薪的机会。管理者通常注重有工作逻辑和路线而不是忙活的人,比如说说我们公司的财务,为了避免同事经常问报销的事情,她录制一个报销视频,里面教授同事报销流程、报销单折法、发票要求以及报销注意事项,一个视频就给到财务工作很好的价值。说回正题, 这个秘密就是“抱怨是被看见的机会”,通常我们工作日常会抱怨上级、抱怨工作、抱怨用户,但恰恰是抱怨的点是我们升职加薪的机会,在这些点里越努力越被看见,越做得对越有价值,所以给到三个方向点:第一可以从上级在意的点发现工作B;第二从部门目标中发现工作B;从用户的反馈中发现工作B。
努力和增值的前提是找准前进的方向,人生奖励不是时间投入而是价值与贡献,文中提到的职场方法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我们不断修行,才能做到被很好的看见,加油,职场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