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是大多数人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事实上,我在阅读绝大多数日本作家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丧丧的压抑感。我想这应该只是日本文学界的特点,而非全日本所有艺术界的特点。至少日本动漫带给我的感觉还是积极向上的。
书是春节放假前周老师慷慨借予我的。书的封面上写着“你没有必要讨好这个世界”以及“庆幸看了《人间失格》从此不再以为自己不合群”。
我以为,用这样两句话来总结并不合适。
文章由三个札记构成,三个札记,讲述的却是一个故事。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个27岁的没有责任感且不求上进,基本上以吃软饭为生,不停勾引又不停猜忌他人,还在内心不断为自己的行为找合理的解释的人渣的自述。
读书的时候,感觉最多的就是这本书不合时宜,然而事后仔细想想,却又似乎很合时宜。
说不合时宜,大概是类似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价,稍稍了解作者的生平后,得知他在写完这本书后自杀身亡,而搜《人间失格》跳出的信息大多与抑郁症相关。我无意去冒犯谁,也并无鄙视抑郁症患者的意思,但实话实说,这些评论令我十分反感,我不知道是真的感同身受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这些人一个个表现的无比了解这种病,深切的关怀被这种病纠缠的人们,我不信这世界上有什么感同身受,他们的表现不过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已。“说”谁又不会呢?靠在书评里找存在感来显得自己多高尚么?
何况如若说男主自小讨好他人是抑郁症(或某种性格缺陷,因不具体了解,本文中都以抑郁症代称),那年纪轻轻就与流氓混混结交,荒废学业,喝酒、滥交,勾引女人的锅,都让抑郁症背真的好吗?
当然,我所说的不合时宜,并不在抨击读者,而是现实中此种病症患者毕竟为少数,且其所思所想多为不由自主,这也是前文中我认为“你没有必要讨好这个世界”以及“庆幸看了《人间失格》从此不再以为自己不合群”这两句话并不能总结概括本书主旨的原因——他若当真有病,所做即“不由自主”,又何来“必要”“不再以为”呢?
当我想根据以上理论反驳时,又思及虽抑郁症之典型非全民之典型,然男主的表现却不尽为抑郁症患者专属所为。没有责任感、不求上进、喜欢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不恰好正是当今时代许许多多人的写照吗?是以又觉得似乎很合时宜。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丧感,无非就是鲁迅先生的半句名言,对于男主,我虽然没有“哀其不幸”—事实上所谓的不幸都是他的自我选择—但实实在在是“怒其不争”了。故认为人若无病呻吟,所列举出的也当不上讨好了世界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