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10
这真是一个稀奇古怪的时代
我是一个一旦决定看某本书,就连前言书评也要一并看的人,尽管多年来有这种坚持,但内心却明白,大多数时候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很难在前言中得到你想要的或有趣的信息,哪怕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吧。这一点在读完全书后意外的发现,东野圭吾身为一个作者竟是懂的,人说读书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想来就是这个意思。
《超杀人事件》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由8个故事组成。
《超理科杀人事件》和《超猜凶手杀人事件》都是局中局的类型,但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如果说前者让人有一种在书中看一本书的新鲜感的话,那么后者可以说让人拍案叫绝、精彩绝伦了。
其余6个故事都是围绕写书那点事儿进行的黑色幽默,简介中说东野圭吾为了写这本书,甚至做好了被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开除的准备,这种说法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讲一个作家为了逃税而在作品中胡说八道,最终不被读者买账,非但没能成功报税,连自己的前途都搭进去的故事。在那些因报销而放入文中的奇怪句子的评论中,不乏其他读者对东野某部作品中有类似情节的调笑,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推测出,日本的很多作家也这样做过。文中这位作家的行为显然有很大的夸张成分,我不知道日本的作家是否真的会像文中这样不知节制地把不属于报税部分的东西写进书中,但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妥的,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只能说是自作自受。而我读这一篇时最大的感受竟然是日本对税收如此严格,中国也该学习一下。
《超预告杀人事件》是编辑和作者为了作品大卖而漠视生命的故事,大概是在影射当今某些媒体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冷血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和电视剧《镇魂》中的某个故事几乎一样,我们当然不好说是《镇魂》抄袭了这个故事还是一个单纯的巧合,但无论是哪一种,只能说垃圾编剧的能力,嗯,一言难尽......
《超高龄杀人事件》是一个笑中含泪的故事,一直坚持写作的作家们年事已高、脑力尽衰,作品颠三倒四,编辑一边善后一边发誓,再不与这些作家合作,然而下一次依然如旧,原来编辑们也年事渐高,根本不记得自己发过誓,更不记得过去的几个作品都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方法善后。好在读者也老了,也不记得看过的上一本是怎样的内容了,这何尝不是一种默契呢?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和《魔风馆杀人事件》大致上可以归为一类。前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盲目心理以及出版的利益需求,毫无原则的在文章中注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注水后的故事放在我眼前的时候,我也没有感到特别的违和,大概是我已经习惯于看这种注水的故事了吧。后者则是说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故作悬念,实则根本没有计划好如何解开这些谜题,以至于在还有几百字就要截稿时,把自己生生急死的故事。读到这里我脑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写《盗墓笔记》的南派三叔,在追《盗墓笔记》连载的日子里,看过无数个修改的版本,可是不论哪一个版本,谜题都是越来越谜,坑越来越大,坑里的人越来越多,读者最终都得不到答案。书中的主角而把自己急死了,南派三叔不也得过精神病吗?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看似机器商人一步步利用评论员、作者甚至什么都不懂就想装13的普通人对机器的依赖,而引导他们买下机器的故事。实际上恐怕是在说现在社会全民都不愿意去读书的问题,文中借商人的嘴说“世上没有多少真正喜欢看书的人”,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而且本来就没有多少的人数,随着科技的发展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说纸质书正在死去并不为过。
作者在最后一个故事(《超读书》)中依旧是借商人之口总结:这真是个稀奇古怪的时代。我想这很可能就是他身为一个作者在当前的真实感受吧。一个个即使在书里也觉得稍显荒诞的故事,实际上正在实实在在的发生,又怎么会不让人觉得稀奇古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