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再行
上次去敦煌恰遇过年,那些名闻天下的景区都关门歇业了,我们只好遗憾而归。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们一家再次驱车赶往敦煌,一来弥补上次的遗憾;二来散散心,缓解缓解工作的压力。
我们原本打算五一早上五点钟出发,八点多就能到敦煌,刚好赶上莫高窟数字电影的首场,继而就是去莫高窟看看那些中华瑰宝。也是我们懒得缘故,竟然一觉睡到了六点多,等吃完早点,一切收拾停当再出发时已经过了七点了。七点就七点吧,赶不了数字电影的首场,也可以去鸣沙山哎,在这个时节,十点多算是刚好,呵呵,也不错哎。
谁知我们像是倒霉蛋跟在后面一样,还没到桥弯城时,我听到车下有异响,赶快叫老公停车,下车一看:左前轮爆胎了。我拿着警示牌跑到离车一百米的高速公路边处,老公快速地换轮胎。过往地司机看着路边的我们,不时地有人用手指指点点,顿时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半个多小时后,老公换好了轮胎,招呼我们继续前行。
到了瓜州服务区,老公又提议,已经晚点了,去服务区让修车行看看能不能把坏了的轮胎修好,以备不测。去就去吧,咱可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安全第一。修车行老板热情而麻利地帮我们修好了损坏不是很严重的轮胎。
一看时间,十点了。唉,这要是按正常速度走下去的话,刚好赶上午饭,完了是正午。十几年前我可已经尝够了鸣沙上五月里太阳当空照的滋味儿,一想都发怵。
十一点半,正是饭点,我们也刚好到达敦煌。饭桌上,我和闺女商量,饭后是去莫高窟还是鸣沙山。为了保护莫高窟里那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人家现在是游客超过六千人的话就再也不卖票了,而我们也没有预约,去了很有可能买不着票。鸣沙山上倒是随时能买着票,只是正午时分,可能会晒脱皮的。闺女倒是一副不怕吃苦的样儿,一口回答我,去鸣沙山。
十二点半,我们到了鸣沙山脚下。闺女惊呼起来:"妈妈,你看!"我顺着闺女的手看去:天哪,只见那鸣沙山梁山的人如蚂蚁一般密密麻麻地来来回回,山坡上也是人来人往地。闺女的嘴也没闲着:"别人都不怕沙烫太阳晒,我们也不怕!"
果然,买票轻松多了,随到随买。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真正的鸣沙山脚下。租鞋套的人一见外来游客老远就招呼起来:"一双鞋套15元,穿上鞋里不进沙!"我们一口回绝,到鸣沙山来就是为亲近大自然的,租那么个玩意儿,有点儿多余吧。
很快,我们便加入了爬鸣沙山的人群当中去了。说是爬山,其实只能算是走上山,就是顺着别人已经走了很多次的山梁而缓缓向上,坡度也不大,而且又是细沙子,倒是不觉得累。
快到山顶时,我后悔起来:来时怕热特意穿了网鞋,这不,走一会儿就得脱掉鞋子清理沙子。刚上山时,还能光脚走在沙子上,但是越走越烫,坐下来看看我的脚,不由地心疼起它来,脚心里红红的了,穿上鞋吧,沙子老往里面钻,脚也磨得生疼;不穿吧,烫得受不了。还是有会做生意的人,一个年轻小伙子看我狼狈的样儿,招呼我要不要鞋套,开口要价:25元!唉,这算什么事嘛,门口15没有要,到这里25不要也得要,最可悲的是我的脚已经被沙子磨得通红了,而且已经隐隐做痛。穿了鞋套,脚也舒服了许多。
很快,我们便到了山顶。往下看去,山坡上到处是人,爬着的,坐着的,睡着的,还有往下翻滚着的,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顿时,我的脚好像也不疼了。往山脚下看去:月牙泉真如鸣沙怀抱中的一个婴孩一般熟睡着,那汪清泉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安逸,"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其妙景色尽显于眼中。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看去,黄沙漫漫;南北瞅瞅,漫漫黄沙。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入虬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据说有的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
闺女一听我说到五色沙,便马上提议要去寻找。我微微一笑:"那可不一定能找得着,都靠缘分。"闺女似懂非懂,挠挠头,转身便拉已经瘫坐不起的父亲陪她一起寻找五色沙。看着这父女二人远去,我则头盖遮阳帽睡在了沙梁上。心中默念道:太阳啊,您就是把我成黑炭了,我也要在这里接受您的洗礼。
不知过了多久,我正在迷糊当中呢,就听闺女喊我:"妈妈,我们感受一下沙鸣的声音吧,滚下去!"啊?这屁孩子还真把我的话记住了,真要往下滚哪!我还在犹豫当中呢,就见闺女已经摆好了姿势,"别滚!"我的话还是没有闺女的动作快,她已经滚下去了。看着她渐滚渐远的身影,我赶快往山下跑去,到底是沙子,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往下的速度,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山脚,闺女则在我不远处哈哈大笑:"听到了一点声音,还蛮好玩的。"
走近月牙泉,不禁再次为这奇迹感慨起来,是沙的容量大还是泉水的力量大? 我们围绕着泉走了一圈。泉内星草含芒、鱼儿跟随着游人来来回回,山色水光相映成趣,在这大漠里倒真是奇特。周围的旱柳,胡杨的叶子都是蜷曲着的,应该是极旱的环境下它们为了生存只能把叶子缩起来吧,不由为它们极强的生命力而折服。
下午四点多时,闺女终于累了,提出要休息,我和老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去吃饭吧。"吃完了饭,闺女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似的,又要去沙洲市场转转。我则惊叹于她的好记性: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她提说过这个市场了。
晚上六点多,那市场里人挨着人。只见那些个戈壁沙漠上所独有的奇石挂件、胡杨木刻章、丝巾、各式手链、沙盘、骆驼模型……等等应有尽有,闺女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嘴里地啧啧着:"好看,真好看!妈妈,买这个!妈妈,买那个!……"我都不知道她到底要什么,紧跟在她的后面,买东西倒是其次,眼睛一直盯着闺女,生怕她跑丢了。转了一圈,闺女手提一个大袋子,里面有丝巾,梳子,手串,石头挂件,小骆驼模型等等,在那咕叨着要送给姥姥这个,姥爷那个,爷爷也有的。
晚上十点钟,一天的行程算是在闺女的笑声中结束了。
第二天早上七点钟,我们快速起床吃早点。然后再赶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希望这次别再错过首场,再不要耽搁了后面的莫高窟实地参观了。
还好,这次总算购票成功,八点十五分,我们顺利抵达电影院,观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关于敦煌的起源的,另一场则是球型影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展示了莫高窟那些对外开放洞窟内的景象,我不得不赞叹高科技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惟妙惟肖的组合,让人真如身临洞窟一般。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哪有真正在千佛洞内看的效果呢。
大概在九点半吧,我们坐上了去往莫高窟的专车。闺女嘴巴不停地问我,莫高窟内的景象真如电影里面的一样吗?我呵呵一笑:"当然了,肯定比看电影的感觉好多了。"
到莫高窟景区门外,导游小姐早已候在那里,热情地招呼我们这些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很快就带我们参观五一小长假里规定准看的十二个洞窟。
果然,实地观看和看电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再加上导游详细的讲解,霎时间让我知道了不少。
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进入洞窟,在导游小姐手电筒的照射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美妙的壁画。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说这些洞窟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真是名副其实。
当然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古代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我们看过的洞窟内几乎都有彩塑像。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参观完了只准看的洞窟,我们顺便又去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中心位于莫高窟大泉河东岸,公路东侧的小丘陵中,与莫高窟隔河相望, 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中心共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录相演播厅 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相片,第一展区有 8 个莫高 窟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的复制洞窟,第二展区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第三展区则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
从中心出来再看时间,已经中午一点钟了,肚子也适时地咕噜起来。 坐在回归的车上,我不禁回头看看那些个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洞门,沧桑斑驳;再看周围依旧是黄沙漫漫,似乎那驼铃声依稀又在回旋于我的耳际。
中午三点钟,我们踏上回家的路上,闺女赞叹着:"古代的人咋那么心灵手巧呢?"我则一路默不作声,脑袋里却尽显着一副图画:荒凉的大漠里有一弯清泉,不远处的山崖上凿有大大小小地洞窟;洞窟外,绿树成荫;洞窟内,许多地善男信女们在礼佛、膜拜着……
另:一篇搁在草稿箱的旧文,今天才被我翻出来,修改修改,当作更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