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丝路行记之敦煌

丝路行记之敦煌

作者: 田戈特 | 来源:发表于2017-10-17 18:30 被阅读0次

丝路行记之敦煌

1概述

虽是一省之内,然从兰州出发往西还要再行大约一千一百公里方抵敦煌。作为一个县级市,敦煌常住人口不足20万,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敦煌市2016年接待游客已超800万人次,如此巨大的旅游人数折射出敦煌作为一个偏远西北城市的魅力。

2历史背景

敦煌是军事斗争的产物,但其本身的意义又超越了军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其中蒙恬率领的主力部队从距离敦煌不远的上郡(今榆林附近)出发由东向西扫荡贼寇,考虑到大军远征必是循水草丰茂之地迤逦前行(而敦煌恰恰有最宝贵的水源),因此秦军应当在敦煌驻扎过。然而始皇帝驾崩未几,王朝最高层便陷入混乱当中,大将蒙恬蒙冤被诛,随后而来的农民起义又令王朝自保且不暇,因此秦王朝在获得对匈奴短暂的军事胜利后就主动从敦煌撤退,并未将其纳入版图之内。

汉承秦制,刘邦及其继承者在亲历了秦王朝“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之后认识到,与追求个人欲望相比王朝/家族的兴衰更加重要:秦立国五百五十年,为了实现国家强大,多少明君志士呕心沥血,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大一统的王朝存续不过十四年就落得一帝一王惨遭屠戮非但亡国更兼灭种的悲剧。因此,汉朝的统治者因时制宜的采用了“与民休息”政策,本本分分的做好自己“守夜人”的角色,而这也确实极大的稳定了国内的局面,国势日益增长。

然而,汉族以铁犁耕种,匈奴以刀剑耕种。由于缺乏汉王朝所拥有的广袤灌溉区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商业贸易又缺乏足够的交换物,因此匈奴对于所觊觎的汉王朝的财物就只有一种获取手段——劫掠——抢到就是赚到,反正烂命一条。

这给国势疲敝加之奉行“无为而治”理念的年轻王朝确实造成了困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汉王朝在早期与匈奴的军事竞争中往往落于下风,不得已对于匈奴采取了金银美女的羁縻之策。然而,在匈奴的马蹄一次次乘风而来随风而去,留下漫天尘土和破碎山河之时,汉王朝的统治阶层及民间有识之士坚信,终有一天会让匈奴尝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苦果。

终于,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一系列正和奇胜的战争之后,汉王朝最终战胜了匈奴人彻底掌握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这条要道——河西走廊,并将匈奴残部远远的赶到中亚地带,使其只得不断向西迁移而不敢越边塞半步。汉武帝主动发起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自卫反击,更是汉民族为了获得自由独立所做出的奋斗。这里要插一句,被汉朝击败的匈奴向西迁徙后击败哥特人,并占据了他们的土地;被挤走的哥特人被迫西进攻击西罗马帝国,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此可见汉军实力之一斑。

当然,战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不能带来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而徒留战争胜利本身,则其意义也是有限的、不稳固的。对匈奴战争中所获得的一系列信息已经向汉王朝展示了国门之外的丰富世界,虽然汉武帝并没有发明“统一战线”这一术语,但也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为了巩固胜利成果,保障汉王朝通过战争所获得的外部世界的协助,汉王朝沿河西走廊一线设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以及阳关、玉门两关,史称“四郡两关”。

3敦煌价值

如果仅仅作为边疆军事成果的存在,则敦煌将因中华帝国边界的延伸,敦煌作为边塞军事价值的降低,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其在十九世纪之前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西北小镇,在人们偶尔提起的时候,不论是在王朝统治者或普通民众心里军不能泛起涟漪。而在后世享有盛名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此时也不过是中原王朝广阔地域里一个普通的建筑群而已——王朝历史如此悠久,物藏如此丰盈,在由北至南的经济中心迁移之路上,有太多足以吸引世人眼光的东西,一个西北小镇又算什么呢?于是,敦煌犹如一个大家庭中相貌、智慧都很普通的孩子,默默的随着其他堪为家族栋梁的孩子前进——历经汉、北朝、隋唐、吐蕃、西夏、元明清至今。

令人寻味的是,当这个在中华帝国最强盛历史时期之一创立的边城再次投射进国人视野之时却恰逢传统中华帝国分崩瓦解之际。彼时的中华帝国已垂垂老矣,不但统治阶层不复有汉唐气质,普通民众也犹如身处末世而苟且偷安,大家都知道巨轮将覆,但都不愿意正视这一状况,遑论去为此做点什么。

此时,因军事、政治、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末代王朝忽然发现:敦煌,这个自己本不在意的边陲竟然引起西方人如此浓厚的兴趣,一批批的西方探险者竟如蜂蝇一般频繁而至,这说明自己的国故还是很有些东西的。于是乎,自西而东,自清末、民国乃至本朝的一场文化自觉行动使华夏民族在精神层面先于肉体而复活了起来。

说敦煌保留了民族的精神,指的是敦煌文化中所展现的一个民族在其成长、发展阶段所展现出来的健康风貌:它不卑不亢、进退如仪,既不因自己的优势而欺慢于人,也不因自己的劣势而自惭于人,它以一个主人的态度来处理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务,不用考虑别人的脸色;它又以一个友邻的身份来处理周边邻国的关系,使友邦甚至敌人都能和睦相处,这种自强而不自傲,己欲而不强人的态度,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空前的国际地位。这种风貌,因蒙元、满清的两次入侵进而入主中原而戕害殆尽,当然,汉族的自戕也不在少数。

敦煌所幸因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降低,而在一时间为人所忽视,进而较少受外部干扰,进而保留了原初的风貌至今,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一处后人可以寻脉的遗迹。

4结语

喜欢历史的朋友常会发现“托古”是中国历史上每隔一段时期都会出现的有趣现象,排除一部分守旧者对于历史裹脚布的癖好,不排除一部分自觉者对于民族、国家发展中出现的不健康现象的纠正,韩愈的“复古文运动”不就很好的纠正了南朝以来诗文只追求形式华丽,而忽略思想内容的弊端,而重新确立了“文以载道”的主旨。

当代中国社会愈来愈重视敦煌的文化价值,固然有文化艺术层面的考虑,但更深一层次的民族精神复兴也不容忽视。将民族精神的复兴完全寄托于一个城市未免过于理想,但将其作为一个支撑点则未尝不可。聊书数笔以志。

相关文章

  • 丝路行记之敦煌

    丝路行记之敦煌 1概述 虽是一省之内,然从兰州出发往西还要再行大约一千一百公里方抵敦煌。作为一个县级市,敦煌常住人...

  • 相思令-丝路行

    观《丝路恋歌》有感,打油一阙以记之。 相思令- 丝路行 丝路行 丝路行 一程丝路半世情 到底意难平 君泪盈 卿泪...

  • 丝路敦煌

    是洁白的桑蚕, 啃食了那片光影。 闲卧在结茧的梦境里, 听涧关莺语, 织成锦绣丝雨, 画中的故国江南。 往事写在丝...

  • 西行漫记(四)

    丝路花雨(甘肃段) 敦煌 莫高窟 月牙泉 鸣沙山 敦煌的历史古...

  • 李宁联手敦煌博物馆,大笔一挥,来一场创世纪沙漠走秀

    谁说潮流不可以成为光辉的历史故事? 李宁✖️敦煌博物馆「丝路探行」主题海报 李宁与敦煌博物馆官方授权机构·鲜活万物...

  • 丝路花雨西行记:敦煌

    尘烟深处 深埋的史记 亦不过是一轮明月的起落 曾经你的泪滴 融汇成一汪清泉 远处的驼铃 掀起风沙阵阵 沧桑岁月 斑...

  • 格格春节游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之鸣沙山月牙泉。

    向往敦煌,因丝路之花语,因反弹琵琶之美,因丝绸路上之神秘,因戈壁沙漠之荒芜……。此次选择家人春节同乐游,地点之一必...

  • 敦煌行 记

    回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山峦,好像在诉说着远方的客人一路平安,期待着未来的再次重逢。 思绪始终停...

  • 【随笔】磐石之心怦然心动

    今天去了市博物馆,只是为了看那个大名鼎鼎的敦煌·丝路大展。周末人多,今天只看了负一楼的“丝绸之魂”敦煌壁画展。而这...

  • 陇行记之沙洲敦煌

    2020年9月15日 清晨5点多,此刻很冷,我们在还是黑色天空的嘉峪关出发前往敦煌了,在动车里看到了日出。 敦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丝路行记之敦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ke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