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人说现在的室友要搬家,曾经坚定无比的我突然害怕起异乡的生活。发朋友圈说自己是情感上风险规避型人格,像个乌龟,面对身边不愉快的变化,第一反应是拒绝接受。后来和同届的同事聊天,他说自己每天努力工作到七八点,回到独居的家,一片黑暗里无人问他粥可温。一个陌生的城市,告别总有人陪伴的学生时期,告别亲友,在人生全新的旅程,跌跌撞撞前行,被迫有了一颗坚强的内心。转念一想,大概你我都属乌龟吧。被迫离开心理上的安全区,不安、难过、失落甚至愤怒,这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汹涌的涨潮,手忙脚乱不知以何防。
人们总说年轻人无知无畏。但其实我们很害怕。一贫如洗、当下只知发狠努力的我们非常害怕、非常焦虑。王小波说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只想变成天上的云,我曾经觉得这是多么浪漫的比喻。可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会是什么形状、我将飞往哪里、多久才聚云成阵、何时能化雨润物,我对此一无所知。看上去我们总是朝气蓬勃,内心恐惧的阴霾从未散去。
在国内一流大学读研的朋友说起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我越听越觉出年轻人们的可怜。“我不和别人比,我焦虑就是因为怕自己过的不好”,有个朋友这么告诉我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好生活,这话到底谁说了算?大多数人们设想的美好生活不是我的追求,难道我就错了吗?我凭什么要为别人的梦想努力,又凭什么努力不成功就被定义成失败?一生这么长,为什么急匆匆地就要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光芒四射?
通常觉得,有足够的钱满足自己的欲望,有稳定的情感关系和持久的陪伴就是好的生活吧。可悲的是,年轻的我们啊,要么一无所有,要么二者不可兼得。老师教会我的,在择业的那一天起被抛弃;多年努力学习的我们,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学生时代的爱情在就业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曾经说要一直走下去的人们听从了父母的经验为美满的婚姻放弃爱情。。。。。。
昨天和家人通话,开玩笑说自己还没考虑要恋爱,一向开明的爸爸突然激动起来,质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那个瞬间,我在想我们哪里有什么选择呢?连爱情都可以在逼迫、妥协和旁人的推波助澜里变得像那么一回事,我们哪里还有什么选择呢?
这几天我总想,也许正因为我们年轻的人们没有选择,所以才会这么不安又痛苦吧。成年之后,谁也没问过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人们只关心你所谓的选择是不是符合他们对于正值大好时光的青年们的设想。你要有稳定的工作、你要有合适的恋人、你要学业上积极、你要为家庭做贡献等等,他们说了太多你要做什么,于是我们就被限定在这样一个可恶的狭小的选择圈里,不敢失败、不敢在二十岁的年纪一事无成、不敢没有目标、不敢停下来说我要想想。不仅仅要政治正确,年轻人们现在连生活中都只能做些“正确”的事情了。我对此很愤怒。
读书的时候我看作家生平,听歌的时候我看歌手简介,我发现我喜欢的他们从来都不会有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生。我无比羡慕他们。也正因为此,我西南联大的历史很着迷。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该做什么,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群的力量。”(摘自《联大论语》P120)这是上世纪的青年做的事。有人二十多岁拿国际大奖、有人四十多岁发现梦想、有人终其一生默默无闻,只要是自己选择的人生,哪种不是美好生活?
二十多岁,当然可以害怕、可以没有目标、可以停下来思考。真希望我们在有限的人生过无限可能的自己,墓志铭才能定义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