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时候,坐在单位门口,看对面的两座山丘。快要下雨了,湿气慢慢从山峦间升腾起来,慢慢变成薄雾,再和云融合在一起。
一位同事走过来,也默默地看一会,问我,“你知道花果山是属于哪个山脉吗?”
我回答,“云台山山脉。”
她接着问,“那云台山山脉,属于哪个山脉呢?”
我说不知道。她说,“属于泰山山脉。接着指着山峰的褶皱处,说我们城市属于郯庐地震带,看到山峰形成的褶皱了吗?地表运动挤压而成。”
我问她,“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想夫妻之间的最高境界,相濡以沫太苦,相敬如宾太冷,相看两不厌正好。你不嫌弃我,我不嫌弃你。“
”看,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太不一样。同样的事物,大家想的都不同呢。“我笑笑说。
另一位同事加入话题,说,”毕业前,我的校区宿舍飞进来一只孔雀。“看着我们惊讶的眼神,她说,”是的。孔雀。因为校区在郊外山区的中间部分,旁边是动物园。偶尔有猴子跑过来。然后就会喊隔壁的动物园工作人员把动物逮回去。那天飞来一只孔雀,站在梧桐树上。“
”然后呢?“
”然后,所有路过的女生都会拍照,感慨孔雀长长的尾羽真是漂亮。故事中‘凤栖梧桐’有了画面感。但是,有一个人不高兴。“
”谁?“
”门卫大爷。那个时候是6月份,温度已经很高了。大爷需要在这棵树下,盯着这只孔雀,直到工作人员把它逮回去。在等待工作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既怕孔雀飞别的地方去了,又怕孔雀飞下来啄到人。最后那位大爷一脸不高兴的坐在椅子上,盯着孔雀盯了整整半天。“
最后她总结,”同一个事物,对每个人的感受都可能不一样。从这件事上看,算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对其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容量、成长经历、思维模式、好恶都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语言,或者情感、观点,自然不同。
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从语言的困境解读,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读为精神的困境。故事说,创世之初所有的人类都使用一种语言,出于骄傲,人们想通过建一座通天之塔,证明自身的无所不能。神对于人类如此狂妄的想法十分恼怒,便将人类拆散到世界各地,拉长他们的距离,分化他们的语言,使得他们无法正常交流,筑塔的梦想化为泡影。从此以后,人们不再沟通,交谈与倾听。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看到的、听到的,有多少人可能就有多少种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又深藏着像冰山一样庞大的“信息。”所以,心声不被听见,就算听见了,也不被理解。理解了,也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也许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不一定能理解对方的思想。所以在缺少沟通,和换位思考的情况下,精神形成困境。
那如何沟通呢?《非暴力沟通》分享了沟通成本最低,而且最高效的沟通方法。
1.观察。用“摄像机”语言——看到的,听到的,不评价的,说明理清楚事情的原由。
2.表达。不是宣泄情绪,而是说出内在的感受。
3.理清需要。弄明白,这次沟通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往往宣泄完情绪,对方却不知道你想要做什么。
4.请求帮助。你想要对方怎么做,要明确告知别人你要什么,可执行的建议,越清晰越好。
当有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一会。因为在有情绪的时候,说的话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表达的。
面对同样的山峰,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当我们表达出来以后,欣喜于我们如此不同。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带着冰山,小心翼翼地靠近。我们彼此友好,接受彼此的不同,选择滋养对方的沟通方式,让对方感受到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