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3、24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10 18:59 被阅读31次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3、24章

    文:Recycler

    37/237.2716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意】

    老子认为统治者少发号施令,才能合乎自然和民心。政令太多,就像狂风骤雨一样,不能持久。

    【译文】

    少施教令是合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我思】

    感觉逻辑有问题,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却是无法持续很多天。老子就认为,自然无法做到,人们就无法做到一直暴政。人如果是指三四十年或是一生,暴政一辈子,应该不难。人如果是指人类,那么暴风雨的比喻比较合适。

    少说话,少颁布政令。任何话都是狂风暴雨,因此老子建议少说话。少到什么程度呢?无言,贵言。无言是最理想状态,但是为了纠正民众的行为,可以少用政令。既然少用,就要把民众的行为分出个主次。主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什么?道德经看到现在,老子还是在乎民众过于在乎贪欲,这应该是主要的。为政者少说话,只在民众偏离大道的时候,才发布政令,把民众拉回淳朴的生活。话一旦开口,民众就有了善恶之分,就会迎逢统治者的政令,就做出虚假的行为。有一就有二,一个政令的颁布,需要更多的政令才能弥补第一政令留下来的麻烦。最理性的方式就是无言,其次才是少言。大自然狂风暴雨无法好几周,但是多少是有的。人类无法一直说话,多少说几句话也是有的。狂风暴雨造成的伤害,可以再恢复。但是人言造成伤害却是难以逆转的,比大地震动拱起的山峰还难消除。最高的山峰不是一日形成的,现在人的贪欲不是一朝一夕的政令造成的。人们的欲望在增加,任何政令都无法回到过去。

    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累积,不断的创造。改变了世界,产生了许多事物。欲望也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而增长。欲望是随智慧增长还是随物质增长?欲望是天生的吗?欲望如水吗?欲望与水有许多相同点。面对低处,水会不自觉地往下流。面对诱惑,欲望会流露。为了防止水下流,只能设置大坝。人为了防止欲望,只能给自己设置精神大坝。大坝有多高取决有水有多少。溪水用小坝,小欲望用小念力。一个个的小欲望用一个个的小念力,欲望越多,需要的念力越多,越是消耗个人的精力。筑坝消耗精力,不管多大的堤坝。欲望除了多少,还有大小。洪水猛兽需要筑高坝,超过能力的大欲望,要用大念力。洪水能超过堤坝,大欲望也能超过个人的定力,最终失守。如何治水?如何对抗大欲望?高筑堤坝,水依然会有超过的一次。顺其自然,水会漫无目的的顺势而下,伤及无辜。现在人如何防洪呢?加筑堤坝,扩宽河道,清理淤泥,引流洪水。这些都是人为控制下,能够做到防洪措施。千年万年不遇的洪水,也只能说听天由命了。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小欲望数量,分清主次,让自己有精力有定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对于大欲望。平时磨练定力,树立高要求;或是看淡结果,坦然面对;或是转移注意力,把欲望引向更安全的地方。水是有形的,欲望是无形的。以有形治有形,以无形治无形。面对欲望这就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树立优秀的文化思想。即不是道家的虚无,把欲望看作没有。也不是儒家,用仁义把压制欲望。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引导,把欲望引向无害的地方。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再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静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这才合乎自然。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老子反复强调了一个铁的规则——因果报应的规则,如果某一位统治者遵循的事清静无为的道,表现的是符合自然无为的德,那么人民必定会回报你清静、柔顺的道与德。你以诚信对待人民,人民必然也回报你诚信,你的统治才能长久。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认为人类视为榜样的自然状态都处于对立面之间的互动关系之中,或向反方向的运动过程之中,因此无法用语言体系来表达它。因为语言体系的功能就是把世界停止或固定或限定于特定的意义内,所以关系和变化性的自然不能与语言体系维持友好关系。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饮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大意】

    故意表现自我,轻举妄动者,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惹来所有人的厌恶。有道者是不这样做的。

    【译文】

    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显示的人,反而不能显闻;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

    从“道”的观点来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

    【我思】

    心恶就是自满,这是庄子里的一句话,不是很明白。自满自我觉得很满意,这不是老子的思想。怎么会说心恶就是自满。知足于当下是老子,不自满不断追求才是孔子。这里没搞明白。

    这章节如同上一章的句子。列举了一些吃亏是福的例子。道理自然明白,就是为了长久自保,不能做一些过于显眼、突出的事。但是有些时候,就需要自己多努力一些,多付出一些。垫一下脚就可以够到苹果,迈大步就可以跨过小溪。偶尔的做一些自己能力极限的事,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即使偶尔略微超出自己的能力,也会有所收获的。如果一直秉持老子的思想,一些略微出格的事就没法做了。摘苹果得需要梯子和杆子,跨过小溪需要脱鞋或是过桥。危险固然是有的,成果也是明显的。老子的思想算是比较稳妥,降低了危害。福兮祸所依,过桥和过溪同样都会遇到风险!把问题相通了,把后果都想到,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冒风险也是可以的。

    与之前的内容一样,老子的思想,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达到目的?继续看下去。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轻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心平气和,稳步前进,不要躁动冒进;对统治者、管理者来说,则要无为而治,不要为追求雷厉风行而超越自我本性,给人民、给下属带来灾祸。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认为,在自然的存在原则下任何事物都无法确定为“自我”。所有事物都存在依据都在于与对立面的关系之中。在这种自然中以有限的体系固执己见或标榜排斥非我事物的自我,这些行为只能地阿莱消极结果。

    ~~~~~~~~太长不看~~~~~~~~~

    简版:万事开头难,开了头就不难了。欲望已经开头了。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23、24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wn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