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集没看,只是“听说”。但已颇感这有史以来最佳家庭伦理剧那触及心灵之魅力。它剧情紧凑,人物设定恰当,重视在宏观社会环境映射下突出细腻内心世界,演员演技爆棚。足见导演和编剧那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邃的情感体验及演员的职业操守。然,仍有网友吐槽,看来,其大多数是缺少痛彻心扉的经历和痛定思痛的感悟吧。“你不是我,就别劝我大度。”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当休矣。该剧涉及两代亲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和爱恨纠葛,从主要矛盾入手,先抑后扬,最终走向大团圆,既有切合中国人实际的“解不开的一团麻”,也有弘扬主旋律的“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幸福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幸与不幸取决于原生家庭健全与否,而原生家庭的健全之标志主要有二:经济合格和父母恩爱。苏家经济拮据、苏母不爱苏父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2.剧中最值得同情之人是苏母。男尊女卑思想已深入她骨髓:为了资助亲弟,嫁给不爱之人;为了腹中胎儿,割舍真爱良机;为了证实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信条(改变不了世界,只好改变自己),极力打压女儿。凡此种种,落得爱情亲情双双枯萎,行尸走肉般苟活的下场。
3.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密度取决于各自的生活状态。舍己为“父母和儿女”的情况多有发生,但这个“舍”是有区间性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因无比较而放纵溺爱,孩子多自私,孝顺的性价比不敢恭维;多子女家庭,父母必有偏心,儿女间为争宠而竞争,孝顺的原则是“在比较中伺机而动”。
4.亲人就是外患时一致对外,风平浪静时相互摩擦的那帮人。兄弟姐妹间个别有实力、两极分化明显的家庭较美满,这充分体现“是亲人就要无私帮助”的传统理念,家庭中的弱者是被极力照顾的对象,但对于弱者本身而言,因永有后路,也必将弱者“进行时”;成员均有钱、没钱或势均力敌的家庭也许最糟心:攀比成分,你追我赶,大搞面子工程。至于老大与老蔫、兄妹、姐弟之间的地位和生活状态差异,多为老大事必躬亲,但能力和成就不成正比、老蔫幸福感强但责任感弱;哥哥有爱而姐姐强势、妹妹骄纵但有女人味、弟弟文弱但处事谨慎。
5.本人偏爱苏明玉,在她身上体现出合理的人格冲突:已经摆脱牢笼,但又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对家人又爱又恨。有且只有一种“救赎”方法:在被社会认可后尽一切之努力得到家人的认可。这里,“社会认可”是途径,“家人认可”是目的。
6.“恋爱虽易,婚姻不易”。能有佳人陪伴一生是世间少有之幸运。大多数情况下,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但这种日子也有好坏之分和程度之别。有些人假借工作应酬之名,推卸经营家庭之重任,久而久之,必处于散伙的边缘。
7.本剧实属良心之作,如吹毛求疵、锱铢必较,其美中不足在于较少考虑苏明玉恋人的出身和内心世界。爱情的基础是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需要。只因好奇心和拯救欲而结合,定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这种结合也许会维持婚姻,但断不能拥有长久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