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周一“奥特曼”日,“二孩日”,我从幼儿园接走YY和哥后,就直接带他们俩去小区楼下玩,基于对小区环境和哥的放心,我跟俩孩子交代说我去楼下买点青菜,让哥带着YY在小区玩一会儿。
楼下买菜两个孩子欢天喜地自己去玩了,我就去买菜了。
欢天喜地去玩等我买好菜去找两个孩子的时候,发现保安拎着俩孩子站在绿化水池旁,旁边还围观了好几个“吃瓜”群众。
保安拎孩子保安大致描述了事情:两个孩子在玩水,YY不小心掉进水里,下半身裤子湿了,哥没有掉进水里,就鞋子湿了。
裤子湿了绿化水池不深,但是水池里面有景观灯,会有漏电的危险,所以得知孩子去玩水,我也紧张。
孩子没大事,YY没有哭闹,就说要回家换裤子,而哥还在嬉皮笑脸地跳来跳去跟我说好玩,所以在那个当下,我情绪稳定,语气平和,没有责备孩子,安抚一下YY就带着俩孩子回家洗澡换衣服。
带孩子回家俩孩子都换好衣服后,听到门外“砰砰砰”的敲门声,急促又大声,开门一看,原来是物业人员上来问孩子情况,我指着在客厅玩的俩孩子跟他说:“孩子没事,都洗好换好衣服了,谢谢你们关心”。
谢谢关心物业走之后,我就纳闷:“他怎么知道我是哪户业主”?
疑惑孩子安顿好之后,没啥事的我就拿起手机刷刷,没想到一看微信,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先是邻居一位妈妈的微信留言,然后就是我老公的夺命连环call,总共七八个未接来电。
棒1 棒2再然后就看到业主群里面的消息,有物业发的监控视频,有保安找家长信息,有“被吓坏”的家长信息,也有问“家长不在吗?”的信息,连孩子的照片都上近500人的业主群了。。。。。
500人知道?被动接收到这些消息时,让我瞬间感觉这个事情怎么这么大?
然后我就自动升级想法:事情闹得这么大,要是YY妈妈知道了,她会怎么想的?我帮她带孩子,却没有把孩子看顾好,我怎么可以这样?
好可怕~~~于是,微信里面的那些信息就自动转化为批评,压力和恐惧随之而来。
恐惧~~~在压力模式下,我就“打出顶牌”,就像打扑克牌游戏中选择一张影响胜负的牌,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是一种不假思索或计划的下意识反应。
出牌顶牌显示的就是你最害怕的东西,以及当你相信这些恐惧已经发生时,你会怎么做。
有遇到压力和恐惧时,我最害怕的就是批评和嘲笑,最可能出现的行为就是指责、愤怒、竖起一道无形的墙等等。所以我的顶牌(Top Card)是老鹰,也就是“控制型”的性格。
控制型“老鹰”所以,我当时的第一个做法,就是指责哥:“你都自己下去玩那么多次,你怎么没提醒YY不能去水池玩?你竟然也一起去玩水,真是太不懂事了。。。。”
哥听到这些指责,也很愤怒,嘟着嘴巴斜视我!
嘟嘴生气哥我的第二个做法,就是对我老公竖起一道无形的墙,他接连好几个微信视频,我都按掉,不想理他。
树墙“打出顶牌”的这些行为,就是通过自我保护来阻止自己做出改变。
可是看到被我训后的哥,我开始觉察并看见自己是正在“打出顶牌”。
我开始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的恐惧是什么?”
2、“如果我恐惧的事情成真了,最坏的情景是什么?”
3、“如果出现了最坏的情形,我有能力处理吗?”
我让自己静下来后,跟客厅的两个孩子道歉,并用“我句式”表达我的感受:“两个宝贝,我没有提前告知你们那个水池是不能去玩的,这是我的错,我现在感到很难过和压抑,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你们掉到水里这个事情了,而且他们可能会认为我是跟很糟糕的妈妈,我希望在别人看来我也是个靠谱的妈妈”。
说这些的时候,我是说着说着就边说边哭了,确实是把自己的那些不安和自责说出来。
边哭边说说出来后我感觉好很多了,就回书房给我老公回微信,给YY妈妈留言,把整个事情跟她说。
很让我惊讶的是,我在书房回信息那会儿,两个孩子自己在客厅边玩边聊天:
哥:我们三个都有错,是吧?
YY:是啊
哥:那谁错的最多呢?
YY:当然是我们两个
哥:那谁错得最少呢?
YY:不知道
哥:当然是我妈妈啊
孩子的这几句聊天,给了一个“控制型”顶牌的人极大地空间处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在跟我说“可以”。
被安慰到处理完信息,我的感觉好了,就能做得更好了,我回到客厅,引导哥用“我句式”表达他的感受,哥说:“我感到很生气,是因为我看到妈妈很生气,我希望下次妈妈跟我一起下去玩。”
轮到YY用“我句式”表达感受,YY可能还不习惯这种语言模式,基本就是照抄哥的说法。
至此,我们三个人的心都放松了,两个孩子和谐地在客厅玩,我平静得回厨房做饭,YY表示下周还会继续我们家里玩。
两个孩子在园里就是好朋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看到倆孩子在家里一起玩的那种和谐、丰富的场面,我真觉得为有这样的玩伴付点压力代价,是值得的。
和谐玩这是我走出了压力模式,收起“顶牌”,找到价值感。
那每个人是如何学会“打出顶牌”的?
在《做你自己的心里治疗师》这本书里面讲到,每个人在5岁之前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我们认为的能够保护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行为,即“顶牌”。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这些行为可能是模仿看到的身边人的行为,也可能是通过试错过程完善的。
而每当感感受到压力和恐惧时,我们就会做出这些称之为“打出你顶牌”的保护性举动。
例如有些孩子可能躲到父母身后,以免尝试新事情,这种就可能是安逸/逃避型的,也称之为“乌龟”型;
乌龟型有些孩子在因为某种行为而受到责备时,可能会感到羞辱,会想躲到房间,以免受到更多的批评,这种就可能是控制型,也称之为“老鹰”型,如文中的我;
老鹰型有些孩子可能会努力表现得可爱迷人,以便让别人微笑,这种可能是取悦型的,也称之为“变色龙”型;
变色龙型还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搭的积木坍塌了而沮丧大哭,并且拒绝继续搭积木,这种可能是力争优秀型的,也称之为“狮子”型。
狮子型学会了识别自己的“顶牌”和应对行为时,就能在自己做出这种行为时及时发现并面对自己的恐惧,而不是自动地继续,进而从被动反应走向积极主动,最后就是花时间训练自己。
鼓励咨询课程里面有认识自己“顶牌”的活动,通过活动,能深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哪种动物”。
奇迹是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