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年轻人不婚现象。如果说前些年听到三十大几的人不结婚,不恋爱,围观者还众多的话,如今听到的都是理解和尊重。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身处压力山大的环境中一种集体的妥协。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在本世纪之前,好像大多数人很穷,但是对男女婚嫁之事,适龄青年都有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再穷再苦,那时候“信天游”唱得是欢快而美好的,谈恋爱是心房里咚咚跳的。那时候,男人出去工作,女人在家照顾家庭孩子,是没有危机感的。在工作中出类拔萃的男人回到家后,他们十分贪恋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那时候,似乎没有因为夫妻之间工作不同,没有共同语言,而产生隔膜。我的邻居汤婶一家就是这样,叔叔在外工作,就是只休班1天,他骑自行车100里路打个来回,也要回家看看。他觉得婶儿在家劳动辛苦,回家就去地里干农活儿。婶儿心疼他辛苦,无论多忙,她做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让他吃饱喝足,他们一辈子就这么恩恩爱爱。那时候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比比皆是,就像《人世间》中的父母一样,那样彼此信任温暖稳定的关系,无论相隔多远,无论生活经历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共同的家园,为自己的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心里装着家人,装着爱,为家人愿意奉献自己一切。所以,那时候,人很穷,到日子很暖。
物质的丰富,生活环境的优越,尤其是竞争环境的挤压,似乎人人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人人都觉得只有自己才是最大的靠山,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人更在乎自己的得失。
身处其中,非常理解这样的心理状态,这是活着的焦虑和紧张感。看起来是人都更自私自利,实际上是在重压之下,自我保护的选择。
那个年代的人,活得放松,因此活得舒展。
现在的人活得越来越紧迫,因此更加逼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