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美心膏。它说的是读书的乐趣和读书的强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是内心强大;“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说的是内心强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也说的是内心强大。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说的是世态炎凉,人心易变。但是用到读书上,却能让一个人的心境变得更加坚强。
曾国藩小时候性情顽劣,成人后虚怀若谷,一前一后,曾国藩心胸、作为判若两人。为什么?是因为前后同一个曾国藩身上已经有了两颗不同的心。前者是一颗“快意恩仇”的常人心,后者是儒雅智慧,宽广坦荡,不报私仇的圣人心。
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是读书。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生在一个崇尚读书的贫寒书香家庭,从小就广读《十三经》和《二十三史》。
二是思考。光读书不思考,就会泥古不化。曾国藩读书不仅能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他写给儿子的家信就指明了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他说看书时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他还坚持写日记,将一天的思考心得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直到临终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
三是知行合一。曾国藩善于将所学书本抽象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他博览历史,明白人性,他对待部下“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知人善任,很得人心。正是读书改变了曾国藩的思想,赋予了他智慧,让他胸中有大志,手里有才能,由一个平常人逐步成长为一代圣人。
曾国藩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