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药》|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

再读《药》|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

作者: 知友闲笔 | 来源:发表于2024-06-12 23:00 被阅读0次

(文/知友)《药》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五六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看构造,第三遍看出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第四变感慨无知愚昧害人之深……今天算是第五遍或者说第六遍。我跳出了《药》故事本身,我关注到了这篇文章中环境描写的精准。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文章的开头第一句就是深夜的环境,只有真正在深夜大自然中呆过的人才知道月亮消去的夜空是乌蓝色的。而老栓正是“夜游的东西”见不得人的犹如鬼魅,世上本没有鬼怪,害人的终究是人。读到这里不禁再次感概鲁迅先生的笔力。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微风停息,可以感到环境安静,连细微的风逐渐微弱的声音也能听到;在极端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到枯草发抖的声音。鸟不叫、树也很安静。而乌鸦在我国的意象里有着不详的、荒凉的、有死亡之气的意味。

极度的悲伤后,忽然停下声音,四周正是一种漠然的悲痛。

在小栓和夏瑜的坟头上无尽的悲凉之感跃然纸上,救世者和愚昧者的坟墓并肩在一起,虽然救世者的坟山长的事红白的笑话,愚昧者亦或是灭世者的坟头是青白的小花,但是人已经去世,二者的区别又有何在呢?”救人者不能自救“,鲁迅先生在写下这篇故事时是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医人者不能医心,从这篇文章我感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

正是那个时代无数的人奔赴了刑场,才换来了更多蒙蔽者的觉醒;正是有了一个个敢于直面现实的人,才挽救了亡国的命运。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从敲下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字起,我就在思考《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究竟是何意?有些阴郁、恐怖的环境描写,是否映射着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文章时时局的恐怖还是鲁迅先生对于当时“人吃人”的情形的惊讶下的悲痛。而乌鸦像箭一样飞去,这个描写是非常有力量的是否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期待,象征死亡、战争的乌鸦终会离去。

相关文章

  • 《鲁迅经典大全集》笔记3

    7.13 内容: 《药》 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 《药》中侧重描写的两个人物: 1.夏瑜...

  • 再读鲁迅先生《药》

    耄奴狂噬良知首,迅翁早逝老栓寿。 血染馒头依然吃,烈士怨魂徒然愁。

  • 论鲁迅先生的《药》中一段环境描写

    《药》中有一段描写老百姓围观革命义士被砍头的环境:“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 《示众》独到新颖的具象化展示

    读鲁迅先生这篇《示众》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临其境、如在眼前。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善用并且巧用具象化的描写,他笔下的情境、...

  • 想念母校

    当年读到鲁迅先生笔下《故乡》关于四合院的描写--“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纵然先生这样描写是突出对自由的向往...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笔下的一本书。主要记述了鲁迅的童年之事,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一件件乏味的事情写得明了...

  • 《朝花夕拾》的风格评论

    鲁迅先生笔下的《朝花夕拾》,把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使文章突显的富有诗情画意。就例如描写百草园...

  • 《呐喊·故乡》读书笔记

    鲁迅笔下的故乡,由见到故乡的萧瑟开始,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响”,“苍黄天底下的荒村”这几个词语,作为场景描写...

  • 再读鲁迅

    上学时,每当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必定要头疼不已,不单是因为要背诵一些大段的文字,还在于这些文字对于那时的我...

  • 再读鲁迅

    鲁迅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作家,可是所谓的“熟悉”,仅仅是停留在鲁迅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几篇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药》|鲁迅笔下的环境描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pn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