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故乡,由见到故乡的萧瑟开始,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响”,“苍黄天底下的荒村”这几个词语,作为场景描写体现出萧条。而鲁迅这次回乡是为了离别老屋,离别故乡而来,心绪本就不好,便没有心情能记起故乡的美丽。
来到老屋,简单一句话就说出了老屋的凄凉,“瓦楞上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也说明老屋易主的原因。再从母亲说起闰土,很自然地衔接到回忆起初次见到闰土的画面。几句话把一个少年描绘得栩栩如生,连用几个动词“捏”、“刺”、“扭”、“逃”,仿佛那个少年就在你眼前抓猹,那样的真实。
接着与闰土初次相识和儿时一同玩耍的经历。这里自然少不了外貌描写,以及闰土的“见多识广”。比如:捕鸟,逮獾猪、刺猬、猹来保卫西瓜,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等等。闰土带给鲁迅希奇事,让他增长了许多见闻,也衬托出了闰土童年时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再次看见闰土现在的样貌和恭敬,内心再次悲凉。这里详细描绘了闰土的样貌,从身材、脸色灰黄和很深的皱纹、眼睛周转肿得通红,一如他的父亲;再到他的帽子、棉衣、烟管、树皮一样开裂的手,反衬出闰土这二十余年的论,表达了他和故乡的沧桑和苦难。而闰土也不再似儿时一样自由的内心,现在变得恭敬起来。称谓的改变使两人之间隔了厚障壁,故而鲁迅心里可悲至极。这里的“打了一个寒噤”,深刻地体现了 鲁迅此时的心情。
这里鲁迅的的悲凉,其实也是对被封建制度压迫的农民的麻木的一种痛斥,痛斥封建制度的可恶。也是鲁迅对类似闰土这样一类人的怜悯,怜悯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无处诉苦,只能向“神”祈福的状况。而鲁迅此时也只能用送给闰土不能运走的东西,来表达对闰土的同情。之前穿插了一个物——杨二嫂,鲁迅用寥寥几笔使把人物塑造出来,还用比喻的手法,将杨二嫂站在那里的姿势比圆规。更加突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更深的引射出鲁迅对封建社会深恶痛绝的心态。
转而感受到宏儿和水生的亲近,仿若看到儿时自己与闰土的情景,使鲁迅心中又燃起希望。虽然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就像高墙一样,牢不可破,能够将“我”与儿时的伙伴隔开。但是还是会有后来人,就算此时悲哀,但鲁迅并不留恋。就算面对强大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身单力薄。可是鲁迅相信民众会很快觉醒,希望的道路都是靠团结而争取来的,就如脚下的路,大家团结起来,反对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让封建制度无路可走。
文中鲁迅从茫然,到沧桑,到悲哀,到同情,到希望。都是他心态的转变,他的内心越来越强大,让同样看到这故事的读者,也能随着他的进度,一步一步变得强大。
鲁迅很善于做铺垫和对比。先将故乡、老屋如今的萧条做铺垫,引申出闰土的被时代压迫的可怜与可悲;闰土儿时和现在的外貌和性格描写作对比,反映出被时代摧残变得快要认不出,以及从自由自在到逆来顺受;最后从回忆中闰土与“我”的玩耍,到现在宏儿和水生的热络,看到了希望,相信以后社会的未来一定一片光明,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能胜利。
是的,鲁迅胜利了,千千万万的英烈胜利了。我们生活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都是他们的鲜血,他们的不惧困难,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鲁迅说的对,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大家团结起来,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