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所有的关系都是双方的共谋

所有的关系都是双方的共谋

作者: 周四兒 | 来源:发表于2020-04-27 22:46 被阅读0次

    在观察各类关系时,总有一个萦绕不开的话题:原生家庭的影响。
    似乎无论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哪种关系,总能找到“母亲”去担负责任,“母亲”也会自动地承担。
    很久前我写过一篇《背锅侠:原生家庭》,浅浅地讲了作为个体为自己负责、承担的部分,今天再深入思考下互动的力量。

    说到关系,我会想到“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是不存在“关系”的,关系,必须是一来一往的互动而成,所以依旧是一种双人舞的状态。
    荣格认为一个人出现退行性生活的心理阶段,往往是在寻找童年和母亲,从拒绝他的冷酷世界中逃避理解。当我们讨论这种退行的达成时,会习惯性找根源,即“是谁的错导致的?”问题在母亲处还是在孩子那?荣格给出的路径是:有可能在双方身上。可以视其为“母子间的秘密协同”。

    在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不忠实的厄洛斯,一种忘记他母亲的能力并忍受放弃他生命中最初的爱的痛苦。厄洛斯是Eros爱神,在弗洛伊德学派中指“亲密的爱”;最初的爱,即在母亲处感受到的厄洛斯。
    我记得在一次课程中听到的见解“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失去、不断地分离、不断地死亡。”过于精神分析的视角,但细细咀嚼,又觉得入木三分。
    从同一条脐带的紧密,分离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从学会说“我”,开始心理上认可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是“爸爸妈妈的宝宝”这样的附属品;从原生家庭走向核心家庭;从两人关系到三人关系到新的两人关系到新的三人关系再回到两人关系……每一次关系的转变,都需要勇气去突破、割舍,换句话说,建立新的关系,要有“背叛”的勇气。

    退行或停止不前的生活,在于当孩子蠢蠢欲动时,与母亲(泛指原生家庭的养育者,主要还是母亲)之间的互动。
    1、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决断去提出要求,无论是行动还是心理上,能够耐受“忘记母亲”以及“放弃最初的爱”,是否敢于“叛离”。
    2、预见到孩子将要“叛离”的母亲,为了防止其道德瓦解(我理解为防止坦然地叛离),开始反复灌输忠诚、牺牲以及忠贞。——生活中常见的是以“养儿防老”、“孝道”等支撑被养育者带着回报、报恩于养育者的亏欠心态。
    3、孩子认同忠诚,放弃叛逃。一方面继续忠诚于原生家庭,另一方面回到安逸的状态,避免了耐受痛苦。

    对于成长的痛,我认为如同分娩之痛,既期待新关系的诞生,又苦于骨肉分离。
    退行或停止不前,有点像到了预产期还没有胎动,虽然羊水越发匮乏,胎儿依旧留恋地蜷缩其中,而孕妇亦未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如无强行措施,结果自然是悲剧一场。
    关于与原生家庭的抗争,我在脑海中时常出现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场面,他用极度的血腥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不孝”,而后脱胎换骨,去发展自己。

    被养育者的发展优势在于一旦出现一个可以消解父母给予的形象的客体,往往会有足够的动力去促进发展,即恋爱关系、婚姻关系。此刻被拉扯的,更多是养育者能否将投射于孩子身上的情感收回,或放置到伴侣身上。——此处会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无论是恋父、恋母或是恋子,将投射于对方的能量收回,才是对对方真正的爱。因此,在观察无法走出原生家庭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往往这样的被养育者的身后,存在一个婚姻关系不佳的父母,或是单亲家庭,长者将情感过于投入在被养育者身上,导致其背负过于沉重的“爱”而无法前行(心理活动参见前文1、2、3的循环)。

    李孟潮老师在讲关系配对的时候提到“现实生活中养育者的功利主义”——我养育你,你要感恩,要回报我。此处不做延展,但至少在国人的骨子里,存在着“孝道”的血液,要突破,似乎免不了要“换血”,否则就得在原生与核心之间进行权衡,而常规的选择往往是,找个家人满意的伴侣。于是,我们便有了“虽然TA不是我最爱的人,但TA是最适合结婚的人。”

    ————
    明日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有的关系都是双方的共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ru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