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的站位更高,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关于“站位”,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视野开阔。课标的开头阐述课程性质,就提到“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我们编义务教育语文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就意识到要把立德树人和培养“三有”作为指导思想,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过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很高的标准,又是很实际的要求。这些不是口号,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的要求,大家也都感到必须要这样做。
一个社会,教育必须有这样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教育的站位不高,失去理想,整个社会的精神必然坠落低下。
但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中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不是过分的教化,而是熏陶化育,四个字叫“润物无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再讲讲“语文核心素养”。以前的课标也提过“语文素养”,但没有“核心”两个字。语文素养可能很多,通常我们会想到这是指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仍然比较模糊。
新课标提出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语文学科的定位这样就清晰了。可以说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等等问题的争论,也大致可以终结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整个义教语文课标中纲举目张,引出很多理论生长点。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我想重点说说对“思维能力”的理解。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中的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能力,特别提出要重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前我们比较少注意的。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读一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里有联想,其实还有感悟,有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是有启示意义的。
对于小学初中学生来说,保护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课标还提到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这特性太多了,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都会碰到的,要有这些方面的意识。
我再举个例子,为何要不断训练写作?不只是为了学会写文章,更要紧的是通过写作来训练思维。新课标把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部分,对改进语文教学是有重要启示的。因为长久以来,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弱项。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也是我们学习新课标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提法。其中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还有品位等,这些都是很重要而以前我们未能充分重视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摆在第一位的“文化自信”。为什么特别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也出现精神贫困的问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立国,如何凝聚和振奋国人的精神,都需要文化自信。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挖掘优秀的成分,处理好创造性地转化跟创新地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习怎么分析看待文化现象。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我提出“以一带三”,就是这个意思。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整体性的,具体到每个单元某一课的学习,可能会比较偏重其中某一两个方面,但没有必要一项项单列去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