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212‖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文‖张爱敏
家校合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如影随形的重要课题。一周以来,永联研修团队的50位小伙伴从不同角度审视家校合作,畅谈家校合作的双向性与伙伴关系,关注到目前家校合作的碎片化、单向性与随意性,也关注到更新家校合作理念、精进家校合作途径、落实多维常态课程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路径。那么,笔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成就最完美的教育。
一、更新家校合作理念。
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传递迅捷、多元,但存在随意性与片面性。这既是家校合作的机遇,也是不小的挑战。
当下,家长越来越热衷于子女教育,但却缺乏家校合作意识。如对孩子衣食住行的“过度关注”,对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的“过高期待”,“唯分数”论成败类的“内卷”比比皆是,对学校抱怨更是不绝于耳。
更有甚者,对校方的高期待与自我的低陪伴自相矛盾,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学不好是教师的事”“出了问题是学校的事”,这一系列的错误认知往往导致家校沟通不畅,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往往也认为家长不懂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问题都归结于家庭问题、家长素质,深陷家校合作的困境。
众所周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使命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唤醒家庭、唤醒家长比唤醒孩子更重要。2017年,我又接了一届学生。组建家委会,创建“并肩、同行、携手”家长群,举行“父母共读”“亲子共读”等开营仪式,召开“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做父母温和而坚定”之类的周末座谈、微型讲座,让父母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让家校一起携手为孩子成长助力。正如马克思所言:“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
更新家校合作理念,重塑家校合作行动,与家长共建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家长成为班级的合伙人。这种合作是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是服从成长、服务成长的,是遵循规律、遵守规则的,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久而久之,家校情感融通了,父母情绪平和了,师生关系良性发展了,班级愿景、班级目标家校越来越契合,一切都向着最美好的教育出发了。
二、精进家校合作途径。
当下,常见的家校合作形式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联系手册、教师家访、家长参与学校(或班级)活动等。如此家校合作,多随意性,少计划性;多阶段性,少连续性;多单向灌输,少双向交流;多相互抱怨,少彼此配合。扪心自问,这样的家校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惟有家校合作,才能激活教育磁场。诚然,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两大场域,家长与教师是孩子生命中的最重要的贵人。家庭与学校,亦或家长与教师的关系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表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那么,如何精进家校合作途径呢?这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鼎力协作,为了共同的愿景,以全面的、常态的、持续的合作为径,在时间与空间、手段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科学协同,组织一系列有效率、有价值、有成效的家校共育活动。
如新教育实验学校关于家校共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采取了六大行动,精进家校合作途径:
一是依法依规,完善家校合作共育制度;二是拓展平台,创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新父母学校”“新父母俱乐部”“萤火虫工作站”;三是亲子活动。遵循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推动亲子师生共读共写共赏活动;四是家校沟通。通过家校读物、微信群与QQ群、家校叙事、家校互访等畅通交流渠道;五是共享资源,资源互补。如资源室、学校社团、新父母课堂、父母志愿者、社区大讲堂、社会实践基地等有关各方资源进行多种组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与可能;六是榜样示范引领。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方一起成长,在为孩子做榜样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而让学生成为更有温度、更具质感、更加聪明、更为高尚的自己。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家长,这对教师无疑不是一种考验与挑战。处理好了皆大欢喜,处理不好危机四伏。
回眸班主任生涯,特别是年轻时,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更谈不上专业化,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多读书,更敬畏,少说教,多活动,在思想碰撞中激活教育磁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如结合具体的校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目标相关、内容有序、系列化呈现的家庭教育课程设计。如围绕“学会做好父母”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学会陪伴,学会沟通,学会评价等;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让共读、共赏、共写成为交流的常态;再如围绕“教会孩子学会学习”“教会孩子学会生活”“教会孩子做好毕业规划”等做一些具体的规划。
总之,惟有专业,才有尊严,才有发言权。如遭遇沟通不畅,遇到奇葩家长,更应该以高姿态、高素养自居,切不可自损形象,伤身伤及他人。
为人之师,眼里应该没有学霸,也没有学渣,只有一个个等待唤醒,需要看见的孩童。遭遇“熊孩子”,恰逢“熊家长”,也应以礼待之,本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原则,以礼感召,感化,有正气,有骨气,更有勇气,决不跪着教书。
如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以便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化解矛盾,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时,教师要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查。以礼相待,不卑不亢;告之以事,晓之以理;供之以据,动之以情。阐述事实,不评判;提供证据,不虚假。在有图有真情、有理有共情的沟通氛围之下,家长往往也会化干戈为玉帛,与教师理念契合,与班级管理达成共识,谱写出家校共育的和谐篇章。
另外,家校合作,要树立起边界意识。我们是人,不是神,千万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所谓的爱绝不等同于“大包大揽”。特别是班主任,千万不可迷信“爱”的力量,见错就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定要有“边界意识”,决不盲目扩大自己的责任。
总之,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水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以及公益组织、社会力量的多方合作,不断更新家校共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体系,强化课程意识,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生动样本,可复制的鲜活经验,可学习的制度建构,以此夯实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使家校合作更加富有成效,更加温馨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