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许久不联系的同事,找我聊天,我闲聊了一会,说了点近况,原来最近的她感觉心很烦,因为和她的领导处不来。她是个真性情的人,踏实做事,而领导呢是个表里不如一,甚至经常借机还打压她一下,实在忍无可忍,她同女领导争执了一番,心中气氛找我宣泄一下。
她说为了生活,经常忍耐。此位领导呢,同老板娘关系甚好,有时候说的话让她觉得听起来真的是无法入耳,可却让老板娘美滋滋。
她问我,她做的对吗?是该改变自己,违背自己的本心呢?还是做自己呢?做自己又不合群。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了合群,我们究竟搭上了多少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在外界看来,哪几类人是不合群的人呢?
优秀的人,他们愿意融入金字塔尖更窄的圈子;独立的人,他们工作和生活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计划;内向不擅长交际的人,他们独处的时候更自在。
1.“不合群”是“深度工作”的标配,独处是自我成长的必需
李敖也曾在某档节目里实话实说:“我是单干户,我不与朋友来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 2017年初,八十出头的李敖被确诊罹患脑瘤,即便要定期接受药物和仪器治疗,他仍然坚持每天深度工作十五个小时。他的好友陈文茜说,李敖“抗病的方式就是一个人写作。他是个斗士,我非常佩服”。
所以,不合群未必是件坏事,关键是不合群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仅仅因为害怕不合群而进行社交,只会牺牲自己的独立精神与真实意愿。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时间去重塑自我。
2、内向者的“不合群”,是创造力的表现
学者苏姗·凯恩在研究了大量内向者之后总结道:“内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与理解力。他们善于将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吸收,变为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否定。”
这说明,与日常偏见不同,内向者反而在一些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上更有优势,因为推陈才能出新,而打破常规需要笃定的观察力,至少能“坐得住”,这时,不擅长交际、不合群反而成了优势。
合群与不合群没有对错之分,不要为了表达亲和而盲目改变自己。适当地减轻自己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才能专注走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