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以前有这样一个段子:
为什么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富裕?因为南方人没事爱喝茶,喝茶的时候都很清醒,大家一起聊怎么做生意,怎么赚钱;北方人没事的时候就爱喝酒,喝完酒就开始吹牛,觉得这世界上天大地的自己最大,自吹自擂,吹完牛之后回家,第二天继续喝酒,继续吹牛。
正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02
段子终归是段子,看完不过哈哈一笑,但笑过之后,不免还是多了些想法。
我本是鲁地人士,毕业后先至沪地,后到湖湘,总归是在南方片区游荡,两相对比,就多了一些感触。
在上海的时候,多与闽浙朋友交往,有时也会陪同参加商会活动,心里也会略感羞赧——
堂堂山东地界,号称“孔孟之乡”,仪礼相传,但却少见“山东商会”,反观闽浙,这些地区的生意人出奇的团结,相互报团取暖,也曾与他们一起喝茶聊天,经常听他们提起行业内信息,深觉这种相互分享相互砥砺促进的意义重大。
03
以前看电视剧,关于晋商的《乔家大院》,知道了晋商的胼手砥足,吃苦耐劳;关于鲁商却很少看到相关作品,只知道一部《大染坊》,还带了太多时代特色。
朋友说,山东人重义,自然不会斤斤计较利益,而无奸不商,或者说“慈不带兵义不掌财”,不能出现很优秀的鲁商也很自然了。
想来“义利之辨”只能勉强算做一部分原因(毕竟孔门还曾出过儒商鼻祖子贡,孔子的教条也不排斥获取个人利益啊)。
还有朋友说,中国以农立国,自古重农抑商,平原地区自然会推行的更深入一些。
这也算作一个原因吧,但却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
04
春节回家,不免同龄人相聚,大家坐谈,往往听人聊起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然后又听有人说起“农村人自私自利”……
以前说起过,所谓“自私自利”无关于道德评价,无非是一种生存资源的争夺,农村相对闭塞,各种资源相对稀少,稀少就有争夺,你家得了我家必然就没有,为了生存,就会凸显很多社会问题。
如果把地域放大,资源丰盛,比如到了城市地区,很多争夺就会减少——毕竟资源足够多了,可以没有必要大家争夺那一点——这也是我坚持认为“不是逃离北上广,而是逃出你心中枷锁”的原因。
05
这个问题伸展来看,就有了更多的意思——
北方多平原,农业发展基础很好,而农业社会的显著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他不需要太多的合作,仅凭自己就可以争夺出足够的资源,而且为了在争夺中占据优势,很多时候会造成信息垄断。
——这也是在大家闲谈中,很多人提到的“村里人有的在外面做什么生意赚了钱从来不想着带领自己的亲人一起去做”……
他自己做就足够了,而且惯常思维的沿袭,使他害怕分享会让自己失去有利地位。
南方则不然,南方多山地丘陵,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为了能够生存,迫使大家不得不加强合作,而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担了风险,获得了收益,这种良性循环促使大家更加团结。
合作是商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个社会的发展中,那些封闭保守必然被逐渐打破,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寒冬,抱团取暖可能是很好的方式吧。
06
最后一个问题是——
你看,本来最有利的,却成了限制自己发展的因素,而本来不利的,却又成了促进自己发展的原因。
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