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南朝梁时期大臣,刘宋越骑校尉刘尚之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少时家贫笃志好学,依靠名僧僧祐,学习儒家和佛家理论。历任临川王(萧宏)记室、步兵校尉、太子通事舍人。
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字彦和,原籍东莞。祖父刘灵真,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父亲名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
刘勰天资聪颖,四岁便能诵《论语》《诗经》。七岁时,他立志长大如父辈祖辈那样为国立功、光宗耀祖。
刘勰八岁时,其父不幸战死沙场,随后家道没落、母亲病逝,刘勰尝尽了世间疾苦。
后来,刘勰寄身京城建康定林寺多年,他远离尘世 纷扰,在昏黄的油灯下抄写经卷,伴着木鱼声,听着钟磬音,檀香缭绕中。
定林寺内藏书颇丰,抄写经书之 余,刘勰如饥似渴地研读这些典籍,同时思考为国树德立功之法。
他勤奋好学,在寺庙生活的十几年里,不但阅读了很多经典文章,还精通佛理。
497年,三十二岁的刘勰其在,开始动笔,历经五年,501年,才完成了《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从《明》到《书记》的20篇。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
文心雕龙》问世后,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无人问津。
刘勰想了一个办法。他独自拉着一辆车,装扮成街头商贩,把写好的《文心雕龙》背在身上,专等大诗人沈约路过。
沈约是梁武帝的心腹重臣,文坛巨擘,刘勰希望通过沈约,让自己的文章流传于世。
沈约看到此书,大为赞赏,把《文心雕龙》放在桌案上,每天阅读,刘勰因此名声大噪。
天监初年,经沈约推荐,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萧宏的秘书,后被任命为梁武帝儿子萧绩的记室,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
刘勰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升任六品步兵校尉。
昭明太子萧统爱好文学,喜欢富有才华之人,并对《文心雕龙》深爱有加。
担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刘勰向皇帝建议,祭天地应当同祭太庙一样,只用蔬果,不用牛、羊、猪。皇帝下诏命尚书讨论此议,最终决定按刘勰的建议处理。
梁武帝信奉佛教,对精通佛学理论的刘勰非常器重,经常让他撰写寺院的碑文。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后,刘勰内心伤悲,希望可以皈依佛门。
有一次,梁武帝命令刘勰和高僧慧震一起在定林寺撰写佛经。佛经撰写完毕后,刘勰请求出家为僧,梁武帝不同意,为了表明心志,刘勰烧掉了自己的头发,梁武帝只好答应。
刘勰如愿以偿在定林寺落发为僧,法号慧地,从此与青灯古佛为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后在定林寺圆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