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自古便多争议,到现在似乎也没个所以然,倒是有个比较折中的说法,人性与动物性,而孩童阶段,则更贴近于为了保证自身生存的“动物性”,接受的教育、道德的约束、法律的规范,都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保证人性的绝对主导权。
也许你会觉得我这么说,会比较危言耸听,孩子吗,都是纯真善良的,顶多就是个“童言无忌”,哪就那么严重了,那你是没看过这类的作品,或者看太少社会时事了吧。
还记的我第一次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感觉到恐怖的作品是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那里这个地球只有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以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主导,完全是他们的世界,国家还是存在的,生产力也必须继续,农耕、生活必需品供应,甚至国防、外交,都是这些孩子在控制着,你能想象这样的世界吗?那个世界真的就是一片纯洁美好的吗?感到好奇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下,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在那部作品中我感觉到了恐惧。
而这本书并没有刘慈欣科幻中那么大的场面,可是来自孩子的恐惧,却一点都没有减轻,每次想来,都不由得感觉脊背发凉。
注:以下涉及剧透,介意的朋友,请自行翻阅原作。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悬疑故事,故事是由一个高中数学老师谋杀岳父母开始,男子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怎料到他所实施的犯罪正好被三个孩子全程录像下来,当然是无意间录下来的,孩子们本来也只是去拍照玩耍的。
只不过这三个孩子的身份比较复杂,一个单亲男孩,一个杀人犯夫妻的男孩,一个杀人犯父亲的女孩,后两个孩子还是从孤儿院逃跑出来的,虽然他们三个人的身世非常可怜,也受到非常不好的对待,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非常善良的。
剧情走向围绕着杀人犯男子与单亲男孩展开,另外两个孩子虽然也在推波助澜,不过相对于另外两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单纯的。
男孩冲动之下将同父异母的妹妹,那个备受父亲宠爱的女孩推下六楼的窗户,至此他的路就开始走向扭曲。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又懂事、内敛,不过也同样因为这样的优秀,在学校也处于一种被孤立和欺负的位置,老师就像所有大人一样,会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非常单纯的,只看到事情表象,不会去深究真正的事实。而在家里,父亲另组家庭,只宠爱那个小女孩,对他的优秀视而不见,再婚的妻子严令禁止父子相见,让男孩渴望父爱到达了绝望的地步。
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透顶,当他的父亲一次次转身离去,当那个女人一次次的侮辱诋毁,当父亲面对所有人将巴掌落在母亲的脸上的时候,他内心的弦彻底的崩溃了。
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用录像勒索那个杀人犯的男子的时候,展现了非常强大的思维逻辑,知人善用的让两位小伙伴站在自己需要的位置上,一步步走下来,逼迫杀人犯讲述杀妻的方式,以视频威胁杀人犯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再婚的女人,再将被埋起来的父亲的脚挖出,随后听从大人们的安排,继承父亲庞大的资产,之后拥有强大记忆力的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补了半年的日记,事无巨细的写下了每一次的事情,不过略有修改而已,然后带着备份内存了的相机,交还给杀人犯,并在他毒杀三个人的时候,成功的救下了自己,最后在杀人犯最放松的时候,将他杀死,冷静地处理好犯罪现场,伪造了犯罪事实后——呼救。
谁会怀疑一个孩子?就算那位教授以“最大受益人”的猜测来怀疑这个男孩,可是警察还是非常偏袒他的,全校第一的单亲孩子,优秀到令人羡慕,可怜到让人心疼,因此当教授最终得知那本日记真的是在一个月内伪造的,却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将这点告诉警方呢……
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也是得知真相的教授的纠结,几个命案,九条人命,就算教授放弃了,愿意让男孩有从新生活的机会,那么他的内心还能否归于平静吗?现在的他只有十三岁,未来的几十年,他又会如何面对呢?
全本书节奏感超强,翻开以后根本无法放手,可是读完以后内心是非常压抑的,我不想说教育啊,陪伴啊什么的,因为总会有漏洞,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尽可能的完善,却总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照顾不到位的时候,细想想,是不是在陪伴与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有正向的疏导呢?错事谁都有可能做,那么真的做了错事的时候,将“十四周岁以下不负法律责任”的想法,改变成“要怎么弥补、坦白、承担”是不是会更好些?
也许正是这样“优秀”的孩子,才会不知道怎么面对错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