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读高中开始,家里就没怎么自己孵化小鸡,一般都是买来喂,比较省事。
可能不是农家人自己想图省事,而是资本的力量足够强大,宣传太到位,让农家人慢慢丧失了用本地土鸡孵化小鸡,逐步接受了花钱洋鸡崽喂的事实。
鸡崽是如此,鸭崽、鹅崽更是如此。
尤其是鹅崽,一只要买到15-18元钱,很多农家人根本不敢买。自己集鹅蛋,再买本地母鸡来孵化鹅崽,又觉得太费事了。思来想去,干脆不喂了。
以前,每到谷子丰收入仓,田闲下来后,关在圈舍的鹅一旦放归田里,或嬉戏玩闹或展翅起舞或浅吟低唱的场面,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又恬淡富足的景象。
我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是不是觉得农村那种乡土气息很浓郁的地方,不该用这么高雅的文字来形容。
其实不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农村人不是不爱美,只是农村繁琐让他们隐藏了这颗心,但不代表他们没有。
记得鹅崽还卖10-15元一对的时候,老家人很喜欢买鹅崽来喂,尤其偏爱于那种毫无杂色的纯白色鹅崽。沿着公路的田里,全是纯纯的白鹅,再混入不知从哪里飞来的白天鹅,真得会让人误闯了某个桃园小镇。
现在,鹅崽买得太贵,几乎见不到白鹅嬉戏在田野间。
在农村,几户每家每户都要喂上几只鸡。一来来改善自家生活,二来是家里来客人了,有食材招待客人。上农贸市场买鸡崽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开始,鸡贩子卖鸡崽论个数,后来慢慢发展到论斤卖。因为论斤,更有利可图。鸡崽从最开始的半斤,一步步叠加到现在的二三四斤。一只鸡崽的卖价大概在30-60元之间,加上配套的饲料和兽药,4只平均每只3斤半的鸡崽,得花掉一张半的红老头。一只成年的土鸡,卖200元,对农村人来说都是亏。若不是对的人,农村人自己辛辛苦苦喂的土鸡,是不愿意卖出来的。
腊月二十几,双鬓染白发的父母站在门口翘首以盼儿女回家。等年一过,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热闹的乡村一下变得寂静起来。比较紧俏的农家土特产,突然变得无人问津。土鸡蛋从1.6元一个,跌至07-0.8元一个。
今年四月不热,几乎大中小雨包圆了,偶尔还来点硬核弹——冰雹。但下蛋的母鸡会在这个时点开始慢慢进入休息期,不爱下蛋,三四五天下一个鸡蛋是正常现象。父母怕自己集的鸡蛋坏了,不敢邮寄子女。买又太贱价,自己吃呢又觉得太奢侈。
这不问题来了,答案紧跟着也来了。找本地母鸡孵化小鸡,既可以节省买鸡崽的钱,又能耗掉鸡蛋不会让自己感到奢侈。
一人带头做了,就有跟风的,然后是一群人。失败的经验,成功经验,由此总结出来。
堂婶孵化小鸡孵化起瘾了,家里只要集到了15个蛋就找母鸡孵化。第一次忘了给鸡蛋翻身,20个鸡蛋出了9只鸡崽,有3只闷在蛋壳里翘辫子。第二次15个鸡蛋得了3只鸡崽,责任在于母鸡太跳脱耐不住性子,时常跑出鸡窝外出闲逛让大部分鸡蛋坏了。
总结经验,积极集鸡蛋,现在正准备大显身手孵化第三批鸡崽。
然后,院子里的嬢嬢和老妈心动了,纷纷下场找本地土鸡孵化小鸡。
本地土鸡孵化出来的小鸡,由母鸡带,主人家不用过多操心,平时就喂点米和水即可。不用像从鸡贩子那里买回来的鸡崽,必须精心伺候着,又是喂碎米碎包谷、又是喂饲料、豆粉、谷子,时常备齐各种兽药,预备着鸡崽隔三差五生病及时用上药。
去年,家里买的第二批鸡崽,4只,平均每只3斤半,加饲料和兽药总共花了150元。但鸡崽时常生病,把它们养大,中途投入的药钱差不多200元。投入的成本太大了,导致农村散养的鸡贼贼贵。
而用本地土鸡孵化出来的小鸡,抗病强,出壳就能自己啄大米吃。你们说本地土鸡孵化小鸡的优势那么明显,为什么没落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