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民族的传统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式样相同,一般是窄袖、紧身的,下摆长及小腿部位。契丹的长袍采取左衽,与传统的汉族服装方向正好相反。
契丹人男子多穿用圆领的、毛皮做里子的长袍,长袍的圆领中,露出半圆形的白色内衣领。下身穿套裤,足蹬高筒皮靴。腰间束带,挂着箭囊、刀、豹尾等物品;契丹女子多穿交领长袍,袍子比较长,衣裾曳地,左右两侧有开衩。内穿白色交领内衣,下身在袍内穿裙。腰间束着锦囊,锦带在前面打结,余下的长长的两端垂在身前。
皇帝在大的祭祀活动中,穿白色的绫袍,戴金冠,束红色腰带,腰带上还要挂着鱼样的装饰;皇后穿络缝红袍;臣子们穿全身细窄的锦袍,通常是用棕黄色的罗纱面料制成,上面平绣丰富的五彩花纹。一般臣民的长袍比较朴素,没有太多的花纹,颜色也比较灰暗,大多选用暗蓝、深褐、赭石、铜绿等比较耐脏的颜色。
辽国的巾帽制度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皇帝与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戴帽、巾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准戴帽,只能光着头顶。贵族们在冬天常戴一种毡笠,是用毡子与皮毛制成的,上面还装饰有金色的花饰。
和汉族来往得多了以后,“巾”就逐渐成了契丹人首服中的时髦款式,成为贵族们的“抢手货”。当时,只有有品级的人才可以戴巾。这是游牧民族向阶级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契丹人的发式非常有意思,汉族人称之为“髡发”。他们通常把头顶的头发完全剃光,只在两鬓和前额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也有的只在前额留一部分头发,或只在耳边留鬓发;还有把左右的头发修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下垂到肩膀的。不仅男子留这样的头发,女子也有留的。一般来说,女子小的时候这样处理自己的头发,但是在出嫁之前就不剪发了,要留起头发,因为出嫁以后要梳发髻或披发。
爱打扮的妇女常把耳边的头发统统盘在头顶,其他的披散下来,同时用巾帕包起来。这种美发方式还传到了汉族妇女中,不分尊卑都可以这样打扮。契丹人也有辫发的,并把辫子藏在帽子里面。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根据其生活习尚,习惯在腰带上佩挂弓、箭、刀等游猎用具以及日常生活中随时备用的刀子、解锥、针筒、磨石等生活用具。这是胡族的一贯特色,这个习惯自从被赵武灵王大规模地引进以后,渐渐被汉化成种种装饰品,实用的作用几乎都没有了。
契丹贵族还喜欢佩戴各种精美的佩饰,它的原料多来自西域诸小国和邻近各民族,是通过进贡或商业贸易得来的。他们还学习汉族,在配饰上也要分出公侯伯子男来。像玉带,不仅是一种装饰,还反映出了等级制度,辽代的南面官(汉族官僚)制度遵循唐宋制度,就以玉带、金带为上,银带次之,铜带又次之。
此外,辽代还采用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来区分官吏的品级,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就是延续的这一习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