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谈论:“你老板是处女座?他肯定特别吹毛求疵,你太不容易了。”“你性格那么内向,不适合做销售。”“你们领导这么大年纪还没结婚,肯定心理有问题。”“前面的车开得那么烂。一定是女司机。”······如果这些评判是针对自己的,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但似乎我们又常常难以自控地给别人贴标签。
大人对孩子发表随意的标签评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大人:“我这孩子没有音乐细胞”“这孩子真胖”“这孩子太爱哭闹,孩子可能会想:“我不可能学会小提琴”“我不配穿漂亮衣服”“我不乖,父母不喜欢我”“我学习没指望了”......
跟一些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被贴标签的痛苦经历,比如被父母说“笨”“爱捣蛋”“很内向”“头脑简单”“爱撒谎”等。
父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实际上会极大地束缚孩子天赋的发展,不但会干扰和妨碍孩子的自我认知,而且在负面标签的影响下,孩子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自证预言”的模式,让自己不幸被他人言中。
比如,你给孩子贴上“不是读书的料”的标签,孩子读书时一遇到挫折,心里很容易就会这样想:反正我都不是读书的料,再怎么努力也读不好的我还是放弃吧。
有的家长会说:“贴个标签怎么了?孩子就是太玻璃心了,这样不好。一点负面评价都接受不了,怎么承受以后的挫折?”
试想一下,你能否接受一个评价你“又胖又懒又馋又笨”的伴侣?
抗挫折能力其实源自于爱、包容和接纳,唯有得到支持和鼓励,人们才有勇气去面对人生的风雨;
而缺爱的人,更容易被打击得一无是处,锐气全无。
负面标签对孩子固然不好,给孩子贴好的标签,比如聪明、漂亮、乖巧、学霸等,也不好吗?
那些被贴上“很漂亮”“很帅气”“很聪明”或者很乖巧的的孩子,如果标签贴得太牢了,他们就很难摆脱这个标签的“魔咒”,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中定义自己。
不能撕掉身上的标签,生命的舞台就无法延展扩大,这样的案例生活比比皆是;也有貌似摆脱了“魔咒”其实并没有完业上也很有成就,如果标签點得大牢了,他们就相捧摆脱这个杯签的“魔咒”,是在别人的那究中定义自己,不能将持身上的标签,生命的舞台就无法延展扩大。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有些非常漂亮的女孩,工作事业上也很有成就,如果她们的目标是为了努力证明自己不只是漂亮,那么这种需要用力生活的感觉,其实可能都不是她们本意的追求(而只是标签的驱使)。
我们看到,无论是好的标签,还是坏的标签,都会干扰和妨碍孩子的自我认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孩子只有找到“我是谁”,而不是“我是什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坏标签直接摧毁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让他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认为我就是不好的;而好标签则可能令孩子困感自己到底是谁,难以找到标签之外其他方而的发展,也可能计他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被压垮。
所以我们说,要毁掉一个孩子,贴个标签就够了。
如果孩子已经被贴上了标签,怎么办呢?
撕掉标签,家长需要做两件事:1.忽略孩子的这个方面,避免提到关联信息。比如,孩子感觉自己笨,家长就不要再常常提:“其实有的方面你也是很聪明的”“其实你有时候也是挺不错的”。
2.引导孩子关注好的行为,多用描述式鼓励。比如,有人夸孩子聪明,你可以在旁边补一句“他总是很认真看书”;有人夸孩子漂亮,你就补一句“他能帮妈妈做很多事呢”。
总之,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评价他本人转移到关注他有哪些做得好的行为,要多鼓励、少表扬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