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项调研,“吵架时最不能忍受伴侣做什么?”
女性选择最多的是“拒绝沟通,沉默以对”,男性选择最多的则是“翻旧账”。
很多伴侣吵架的升级都是这样,原本是一件小事,说着说着,一方开始翻旧账:哪一次约会迟到、哪一次说好的事没有做到、哪一次过节没有买礼物,记得清清楚楚,越说越气;另一方只能选择沉默,抱怨“我做得好的事那么多,为什么你偏偏记得这些不开心的?”
的确,人的情绪从来都不是公平的,一件坏的事情带来的痛苦,总能瞬间破坏掉十件好的事情带来的喜悦。
对痛苦更敏感,是人类的底层设计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关系中,为什么我们对不好的体验、甚至痛苦更敏感呢?
其实,这是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应模式,也就是一种消极的固有偏见。
我们的大脑总是时刻留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体验,即使在你感觉快乐、轻松,与别人有情感连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在巡视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失望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结果,在你的意识背景处通常都有一种隐隐约约但又值得注意的不安、不满和隔绝的感受,会激起你的警戒心。
人就像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
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这套程序,就是你的“信念模式”。
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对性格的总体影响稳定于 40% 左右,剩下的60%,来自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道理也是这样,三岁之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样子,六岁之前进入头脑的信息会形成一个人的信念或者是身份认同。
如果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温暖的、肯定的,我们就觉得世界是温暖的,自己是光明的。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被否定、被无视,就会倾向于凡事往坏的方面想,以此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隐形的内在誓言,决定我们的选择
一位哲人曾说:“愿我有足够的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足够的雅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成长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懂得:让生活失去笑声的不是挫折,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的心灵。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能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能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
那些纠缠我们的坏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不可动摇,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带进光来。
如何利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变成一个自信的、惬意的、满足的、拥有自我价值感的,并且能感受到别人关心的大脑。
这些瞬间根本不需要你花费巨资才能得到,甚至都可以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可能只是你最爱的那件毛衣带来的舒适感,或者是一杯咖啡带来的愉悦,或者是一位朋友带来的温暖,又或者是你完成某一项任务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可能是来自你的伴侣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