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和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逛公园,儿子看到气球要买。外婆不同意,说家里有那么多气球,没必要买。儿子非要,敏还是给儿子买了。外婆非常生气,教育敏说,你这样带孩子会把孩子带坏的!又说了很多。敏很郁闷。
林在医院伺候生病的妈妈,有人问:“你女儿照顾的好吗?”妈妈回答:“还行吧,现在对我好点,等我死的时候可以少哭几声。”霞听到非常难过却不知如何与妈妈表达。
灵因为和妈妈教育观念不一致起了冲突,事后她主动到妈妈房间平静地说:“妈,你还生气呢?我知道你是为了孩子好,我想和您说教育孩子的事是我们的责任,您别太费心,也请您相信我们。我们小时候你也是自己教育孩子,而不是听外婆教你怎么做的吧。”听到这妈妈触动了下,叹口气说:“也是呀!一代人不管两辈子的事。”后来灵有和妈妈聊了些小时候的事,还有妈妈小时候的事。
我们看到,敏和霞都回到了儿时被妈妈批评的姿态,默默忍受。从小听妈妈的话,不如意时也只能听,不会反驳,不会表达不满。而她们没有意识到,现在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不再是儿时的自己,可以以成人的姿态面对妈妈,表达自己的立场。
灵就做到了既尊重了妈妈,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不委屈自己成全妈妈,不怕冲突,冲突反而让母女关系更亲密了。
什么是成人姿态呢?
成人姿态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他人,不卑不亢。不会因为对方的权威而压抑自己。勇敢表达自己的立场,不怕冲突。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对方打败,而是自己把自己打败,担心说出来会引起对方的更大不满,便自动选择闷在心里。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害怕遭受痛苦,比遭受痛苦本身更槽糕”。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害怕面对痛苦,害怕面对冲突。我们把自己紧缩在小角落里,和那个怯怯的小人在一起。
为什么说以成人的姿态面对妈妈很重要呢?因为我们和一切人的关系模式都缘于和父母的关系,特别是和妈妈的关系。如果我们无法从妈妈的“控制”中走出来,我们就无法真正长大。虽然我们已为人妻为人母,不与妈妈和解,拿回自己的力量,不管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格外被动。
有时甚至我们还会把压抑的愤怒投射到婆婆、先生、孩子甚至同事身上。就是那个当下的情绪反应超出了平常应有的反应,这时我们需要向内看自己,是哪个情绪按钮被触动了,才有如此激烈的反应,看见就有机会被疗愈,不然它还会一直存在,不知哪天又被触动爆发。
我们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我们不敢拒绝别人。因为小时候面对妈妈我们就是如此“乖巧”、“懂事”,甚至我们还因此被大人们大加赞许。茗皓妈小时候就被周围人评价说“很懂事”“好脾气”“没脾气”,被贴了很多看似值得引以为豪的标签。而她深深压抑自己,只会默默掉眼泪的苦,只有她自己懂得。接触心理学后,她才慢慢成长,内心有了力量,她才学会了拒绝别人、表达自己。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成人姿态呢?从小事做起,从面对妈妈做起。就是妈妈要你做的那件事,你不同意,也不会对妈妈有大影响,故意不按妈妈的“指示”做,从中观察妈妈的反应,自己的内心变化。观察自己的内心变化非常重要,从中你会看到儿时的自己会跳出来让你听妈妈的。这时你告诉她:“我知道你很乖,现在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做自己了,这事妈妈不会很生气的。”哄着自己的内在小孩去面对挑战。
有了一次成功经历你就会找到力量,原来我可以做主了,原来妈妈没那么生气。妈妈真生气了,你还是会感到力量的,毕竟你做了一次自己,这时再面对妈妈的生气也会更有力量些了。慢慢地,你会越来越有勇气去听自己的。
当和妈妈冲突时有机会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和自己对话,看看内心会有哪些声音出来,经历对话后再去面对妈妈思路会更清晰。也可以透过萨提亚冰山向内一层层看自己,从行为事件到感受,到感受的感受(比如你生气,又认为自己不该生气而懊恼),再到观点、期待和渴望。想多了解萨提亚理念,推荐一本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当妈妈很生气,不停地数落你时,可以用父母效能中的消极聆听。消极聆听需要用心地关注对方,注重言语、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消极聆听的要素有沉默、理解的应答、非语言聆听、简单语言表达注意力、话题引导、鼓励对方说话。这些可以帮助妈妈开始表达心里的真正想法,让她感到被接纳。
不过消极聆听一存在局限,并不能向对方显示你真的了解她了。要想深入,还需要运用积极聆听。前提时你平静下来了,而且有时间有意愿去聆听妈妈。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合适去做聆听。积极聆听包括聆听事实、聆听感受、聆听事实和感受;理解性的反馈;同理心的接纳和表达。关于聆听的部分,以后再写篇文章详细介绍。
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界限,和妈妈保持有弹性的边界,妈妈看大了你处理事情的有效,她也会慢慢放手,接受你做主。
愿我们都能够以成人的姿态面对妈妈,面对他人,做个有力量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