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4-05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2018-04-05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作者: 咨询师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0:38 被阅读0次

    平时出差不方便携带太多的纸质书籍,所以经常看电子版的。好不容易到家,就翻起书架中的书,好多都没有看,于是随便拎出来了一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选个不耗费脑子的。《奇特的一生》据说是讲述时间记录的书籍,读读估计对自己的时间管理会有帮助吧。

    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被我“翻”完了。果然自己没有太多耐心柳比歇夫个人的很多“具体事务”。看书从来都是深者读深,浅者看浅。除了作者对“时间统计法”的一些介绍。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两点:“时间统计法”成功背后的力量、理性。

    一、“时间统计法”成功背后的力量

    首先:“时间统计法”的成功背后是人生目标的牵引。没有无缘无故的方法,只有指向最终人生结果的方法。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强调的“以终为始”。所以“时间统计法”一定不适用每个人。而如果要坚持,一定要考虑到的是为什么坚持。如果没有背后的那种“人生的目标”是坚持不下来的。毋庸置疑。的确,一个人的外在总是符合内在的力量。如果不改变对饮食的认知,放弃对甜食与垃圾食品的选择,不暴饮暴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即使瘦身成功之后,依然会反弹。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对自律的良好认知,而只是追求对外在的坚持,比如饮食,比如早睡早起,比如读书等等,那么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那么,背后的力量还有:良好的认知。良好的认知是什么?是一种思维,人生哲学。当然也需要我们听到的“心力”,或许是一个人的“心性”,“心智模式”,以及我们常说的冰山下的“动机”等等。

    二、理性

    尽管作者提到“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自我矛盾”。作为人,就算有着强大的理性与自律,难免会遇到非常感性的事情,以及自我矛盾的时候。即使是作者对“时间统计法”的坚持。理性是柳比歇夫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我想说的确是“理性”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最近恰好也读了部分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那句经典的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这里恰好是说了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激情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在我看来,理性Vs感性,理想Vs现实,有用Vs喜恶,正直Vs偏好等等都是类似的。对于这些的思考,来自生活与工作中真实的经历。无论是工作环境的“孤独与压抑”,还是感情经历中的“分离与悲伤”这些“感性”让我“吃尽苦头”。事实上,内心有着很理性的一面,可以去客观分析各种已经发生的“事实”,并让自己跳出来看,反观自己的“思维模型”等等。然而,还是会时常陷进去。于是,又把自己拔出来。这些反反复复,无非是“理性”Vs“感性”的较量。还是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比如看似无礼的要求,无法实现的预期,被快递员退回的快递,突然的压抑与忧伤……我都会警示自己并“迅速切换心态/模式”。平衡人生中的理性与感性。生活应该对品质有所追求。

    选择理性的背后是一种理性的决策。《批判性思维工具》中提到人应该对自己的“决策”有所察觉,并分析判断决策的类型,并主动选择理性的符合自己真正利益的决策。比如当下对“甜品”的决策以及对“瘦身”长期决策的选择。所以,理性的背后是一种理性的决策,决策的背后是批判性的思维。

    做一个深度的思考者。读了部分的《暗时间》,被作者的这种“深度思考”的魅力而吸引。虽然《批判性思维工具》较为枯燥的文字让我读的有些“欣喜”后对作者产生无比的敬佩,而《暗时间》前面部分较为朴素的文字和书写的手法,却是有些“人情味”。再加上作者的国度不一样,总之我被《暗时间》作者这种“深度思考”的魅力所震撼与吸引。不亚于一个小迷妹对男明星的迷恋。“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么你就成为他”。所以,我决定做一个深度思考者。深度思考与不深度思考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当前的我与很多优秀人士的差距。柳比歇夫说,如果选择放弃现在就是放弃整个人生(大概意思)。所以他才会一如既往对“时间统计法”的坚持。所以,发现差距,并做出改变,才是当下最理性的决策。

    综上,以终为始,修正自己的认知,深度思考,批判性思维,理性决策,适合自己的方法,初恋般的热情,宗教般的信仰等,各个书中的思想就这样融合。无非六个字:内圣外王,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4-05读《奇特的一生》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er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