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把这本书看完了,也是因为李笑来的那本书,回去看原作,觉得这本书写得更加深刻一下。自己之前没怎么看关于时间管理的,这算是第一本,因此收获了不少,跟大家分享一下。
书中一句话,印象颇深:“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反过来说也对,不看表的 人是幸福的。 ”
时间是什么?在没有诞生这个概念之前, 在人们没有明确的将某一跨度定为 一年,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之前,唯一让人们觉察到它的存在的,恐怕唯有日 夜的交替和四季的轮回。
于是,没有计划,没有恐慌,没有时时刻刻的压迫感,一切都顺其自然,在 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中悄然开始,黯然结束。
下面就本人能够理解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1、 时间记录
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记录时间差不超过5分钟,而且是一天中的任何事件都进行记录包括上厕所、剃胡子、走路。据他女儿的回忆,他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在纸上记录时间。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他在晚上只是做一下当天时间的小结,真正的时间记录是在每一件事结束之后进行的。
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手机、计算机来帮助我们完成时间记录的工作。
通过计算机,今天我们可以轻松的完成这些工作。更重要的是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时间都花在了哪里,浪费在是哪里,是否花在了不该花的事情上,哪里可以改进,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完成了,什么没有完成。 有统计还不够,还要写总结:
日统计(几分钟)、月度总结(3小时),年度总结(18小时)。
柳比歇夫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精确预算时间的能力,获得的感知时间的能力。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这个时间记录法的最终目的,在于找出生命中的负时间,尽量避免它。
时间记录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需要花不少的精力去做这项工作。经常是当时忘了去记录,之后想起来又懒得去记。还有可能是根本就想不起来某一天、某一个下午到底干了些什么,在哪些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还望高人指点,如何才能准确的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用什么工具?用什么办法? 真如铁的时间记录方法:
1、通过每天的不断提醒,让大脑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一次提醒。我是每天早上记录晨间日记的,用的台湾人那个软件,
morningdiary,软件开始有个界面,我上面写了些自己想养成的习惯,每天看一下,设想下什么情况会用到这种情况。这是用到了一个心理建设的作用,就类似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断设想自己是在正式的比赛那样子。里面其中一条就是记录时间的具体流向。
第二次提醒。晨间日记里我设了个成功日志,每天记录五件成功的事,里面记上一笔自己记录了时间。一是对自己肯定,二是又在潜意识里重复强调了下记录时间)
2、--记录所用语句很短,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尽量少的句子记下做过的事。比如:10:00-10:20,阅读《奇特的一生》。还有就是记录工具便于携带,便于记录的问题。我目前是用一张A4纸进行记录)
2、 目标和计划:
目标是关键,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目标,你可能每天忙忙碌碌却做的是毫无意义的工作。没有目标,你可能无法专注,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可能很努力,什么都努力去做,最后却是一事无成。并且,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制定年度计划、5年计划,计划结束后,给自己写总结,写鉴定。
柳比歇夫再次证明了目标和计划是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了。很多人经常说,事情一直在变,没有什么是可以计划的,现在做这么详细的计划简直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的作用。我承认变化是肯定的,没有变化事物就无法发展,而且肯定是难以预测的。但还是要做计划,是希望变化能够按计划发生,而不是自然的、突然的、让人措手不及的发生。
柳比歇夫的计划能够得到执行,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计划、他的目标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外界的不可控因素较少。一方面是他准确感知时间的能力和对自 己能做多少事的真正认识。还有最重要的一面,就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坚持执行。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象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这一点也验证了PDAC法则。利用PDAC去执行你的年度计划、你的阶段计划。
3、 读书方法:
(1). 范围广:
他猎涉的范围也非常广,他虽然是昆虫学家,但是呢,他一但涉猎到文学领域,他马上就是文学评论大师,他也写了好多文学评论文章,那一看,大师一级的;他也写历史学方面的文章,他也写哲学方面的文章,他涉及到哪个领域,就是哪个领域的大师一级的水平。
他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哲学就去学习哲学,发现用到宗教知识就去学习。文学、生物学。
充分说明人的一生是有能力学习多学科知识,并取得成绩的。
对于我,一个普通人,还是尽量专注一两个领域。避免时间过于分散,无法达到那一万小时。
(2). 慢而精
“我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3). 做记录
“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4、 能够掌握多少知识
他经常读一些不相干的著作,把时间浪费在了这些事上,破坏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一些看似偶然的分心旁骛,从中表现出一些必要性,发现这些工作同他的主要工作之间是有联系的。他准备写一本论文明兴衰的著作,因此去探索雅典的作用。他之所以著述谈文明的兴衰,是应为他认为必须批判英国最大的生物遗传学家。
牛顿研究宗教,在觉得万有引力定理这个问题时,需要有东西来填补宇宙时间。他就用上帝来填补空间。
开普勒对占星术的迷信反而促使他创立了抄袭说的正确理论。
一个医生,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好医生,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
时间统计法成了他即兴演奏的乐器,用这乐器他爱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 说明人是有能力,可以跨越多学科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也需要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来加强自己对主要工作、主要目标的理解和完成。可是柳比歇夫最终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是否太流连路边的花草,会降低登顶的可能性。是不是应该先全力登顶,待到下山时再去欣赏那些花花草草。
5、 原则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内容:例如他的做事原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6、物质生活上只求必须而已。
有些原则如果你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家”,或许并无益处。
6、 一生的目标是什么
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可是什么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不是人人都能搞清楚的,会不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正确的答案。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