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3.长镜头:
“长镜头”这个词解释起来不复杂,但真正用的时候会有很多考量,不同场景、时刻的使用所带来的效果也不甚相同。
先说一下“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区分。很多人会认为这两者之间有根本冲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其实它们在一部影片中出现并不存在冲突,产生矛盾是因为使用方法和位置发生错误。蒙太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希区柯克那种处理方式,在剪辑时把一个场景拍摄素材中最好看、最有表现力的片段保留,删除不好看、不具有戏剧性的片段。同时,在关键情节点上对某一些动作进行“强化”。比如可以通过多机位、多景别剪辑表现同一动作,或是用慢动作升格、调色特效处理的方式加深某一镜头的表达效果,亦或是加强不同素材组接起来产生的力量、视觉冲击力,添加隐喻和象征等多种内涵。从根本上也就因此分成“镜头内”和“镜头外”两方面。这其中的很多效果,长镜头也可以做到。比如导演可以在长镜头内提前设计安排一些对比、冲突以及隐喻和象征。
蒙太奇有其局限性,塔可夫斯基说过,“你不可能在一个水杯里把尼亚加拉瀑布放下”,就好像你不可能通过几个片段就可以把一个空间交代清楚。如果说蒙太奇偏向表现“意念”,长镜头则偏向表现“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完全看导演想怎么处理、想表达什么样的思考。长镜头的使用不单单意味着全程不NG地记录,导演需要花很多功夫去设计,去除无聊和无关的环节,添加过渡的情节,长镜头得天独厚的“影像真实记录感”和“含蓄低调”的风格让它可以产生许多蒙太奇达不到的效果。而且在拍的过程中,镜头中出现什么,什么视角,以多快的速率运动都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影感受和影片的思想表达,长镜头设计难,拍起来更难。
所以蒙太奇还是长镜头,各有各的魅力和力量,使用哪一个全看导演想要表现什么。
回到《地球》3D部分一个多小时的长镜头,衡量这个长镜头是否成功,如果仅从技术上去评判太片面了,毕竟电影是一门艺术,电视才是技术。戏剧张力、节奏控制、传递导演思想是长镜头使用效果是否达标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很遗憾,《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长镜头,只是作为一种“实现”梦、交代复杂环境的手段,在不同推移过程中还带有炫技的成分,真实传递给观众的效果还没有《路边野餐》里那种雾蒙淡雅的山村有感觉。
网传《地球最后的夜晚》3D部分长镜头设计方案
第二部分 :
宣 发 角 度
网络上有这样一种声音说,《地球》评分这么低根本原因是在于宣发公司为了赚钱把“本不属于这部电影”的观众“骗”到了电影院,这些观众不具备艺术片鉴赏能力,在看不懂并发现电影真实故事与宣传的爱情元素截然不同后,感觉遭受了欺骗,因而纷纷给出一星两星差评。但其实这些网络发声者不知道,电影营销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电影推广、给它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观众。
从单纯宣发的角度,《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定位和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他们非常清楚现在的社会跨年夜这个时间段大家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有多大。与片名相吻合,片方选择了一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号放映,并建议选择21:40场次,届时到0:00随着影片结束情侣们刚好和片中男女主一起相拥,“一吻跨年”;又在使用率很高的抖音和三四线城市青年人群中做宣传,从口号到海报,营销方的“文字游戏”让很多对这个电影不怎么了解的观众误以为是爱情片。在1月3号的统计中,2.6亿首日票房,抖音用户贡献了近四成。
之前我国上映的艺术片很少走这种大规模宣发路线,多数片方会基于影片自身进行合理地营销,基本上分为两种:一是在艺术院线放映,给艺术片爱好者观看;二是小范围提前点映,收取观众反馈后再设计最适合的宣发方案,最后扩散公映范围。
《地球最后的夜晚》强行扩大营销人群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收回成本,一部本应该很小众的文艺片拍摄成本花了五千万,按照票房的一半归影院,三分之一归片方的分配标准,这部电影的票房至少要1.3亿片方才能回本,用常规的两种营销方法能挣上一亿票房吗,不知道,估计很难。这才导致了《地球》被很多“骗来的”、“看不懂”的观众打一星差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按常理是不会花钱去看这个电影的。
可能又有人会问,为什么拍个艺术片会花五千万这么大的成本,常规的艺术片成本通常仅为五百万。根据制片人给出的消息,原来片方给的投资是两千万,因为拍摄的不流畅和不专业导致效率大幅下降,在延长拍摄档期后投资又增加到五千万。这个问题产生背后就涉及到了电影工业和艺术片的本质,不能说你几天几夜不合眼或者因为延长档期花了大价钱拍出来的电影品质就一定好,这只能间接说明这部电影的工业化程度很低。艺术电影区别于商业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低成本、小风险,通过服务小众影响大众,用太多钱拍艺术片是有害处的。动不动就考虑明星,不管叙事、逻辑的真实与否,把场景做的很大很分散,特效也请最顶级的团队制作,这些其实都违背了艺术片创作的初衷。
这里想说一下希区柯克当年宣传他的新片《惊魂记》(又名《精神病患者》/《PSYCHO》)的故事。
相比于希区柯克以往的作品,《惊魂记》可谓是一次创新,而且耗费成本相当有限,只有80万美元。在结束完后期这最后一道难关后,希区柯克开始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战胜广大的观众。
这是一部完全有别于他过往那些看起来“彬彬有礼”的惊悚片新作,与之前的宣传相反,他这次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出演这部影片的明星们身上,转而关注的首先是影片的片名。
他找来麦肯广告的首席设计师托尼·帕拉迪诺为影片的海报设计字体,并且用惊人的5000美元买断了他的最终版设计。要知道,希区柯克买来惊魂记原著小说的费用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
这一次,他吸取了上一部影片《迷魂记》票房失败的教训。好莱坞有句行话,“电影票房砸了,广告宣传失误占很大原因”,这一点当时的他再同意不过了。因为《迷魂记》作为他一部惊悚片,海报设计得异常“艺术气”,在它的电影海报和平媒广告上,体现的都是被困在漩涡中的一男一女,高度艺术化和风格化的设计,在吸引老粉丝和高审美观众之外,让市场上的主流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纷纷敬而远之,这一点非常像《地球最后的夜晚》刚开始的宣发。
《迷魂记》宣传海报
《地球最后的夜晚》宣传海报
于是在这一次的《惊魂记》中,希区柯克打破了好莱坞固有的禁忌,风格大胆,主题明确,公然采用了具有“暗示性”的宣传照。
同时在广告宣传中,希区柯克又加上了这样一句宣传语:“开场后,谁都不允许再进入放映厅,任何人都不行。”他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建议各影院经理严格遵循这一规定,许多影院经理有顾虑,担心观众不会买账——就算他是希区柯克,准备放弃该片的放映。好在希区柯克作出保证,影院最后一定会成功,因为他相信“这就像是在和观众做游戏,一场智力的较量。倘若观众没有从刚开始就进入气氛,那我苦心营造的种种惊喜,就全都毁了。而只要坚持我的想法,获胜的一定是影院。”
接下来,希区柯克向市场上大量发行了一本叫做《<精神病患者>操作手册》,甚至还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版面予以推广,引来全国数百万观众的强烈好奇心。又请来全国各地的保镖在上映后进入影院维持现场秩序。希区柯克本人的五英尺纸质人像也被安放在各影院门口,配合上他亲自录制的高音广播。在宣传期间,福塞特世界图书馆出版社重印了书籍《精神病患者》,《生活》杂志著名摄影师戈顿·帕克斯也发布了一组新拍摄的“汽车旅店谋杀案”主题照片。
但相比于海报和广告宣传攻势,三部预告片才是他宣发的杀手锏。三部预告片皆不是从影片中截取,而是请来著名摄影师、特效专家雷克斯·温丕制作,共花费9600美元。第一部预告片主要强调本片的放映规则,“不允许任何人在开场后再入场”,第二部则主打神秘牌,强调“请不要把影片结局说出去,否则你就糟糕了”,第三部则是希区柯克出镜,带领大家逛了一遍凶案发生的房屋,并在关键地段停下加以解说,制造神秘。
同样,希区柯克越是对媒体三缄其口、故弄玄虚,记者们就越想了解到剧情和内幕,他们只能转向去采访演员,这也间接地增加了演员在观众眼中的知名度。最终《惊魂记》以80万美元的成本,收获了1500万美元的票房,那时候还是“遥远的”1960年。
第三部分:
观 众 角 度
关于导演,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说过这么一句有名的话:“电影导演不过是一个在桥下行乞、拉客的妓女罢了。”这句话形象又真实地点明了在宣发和上映甚至创作期间导演和观众的关系。观众花了钱买了电影票,导演和片方赚到钱了就要允许那些认为电影票价和质量不匹配的观众发泄他们的不满,因为能让所有观众都给出好评的电影几乎不存在。
特别又是这种小众的艺术片,同样涉及梦、悬疑元素的《穆赫兰道》上映后票房也很一般,可它最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BBC评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TOP100,《穆赫兰道》成功夺魁。
放眼整个电影史,热衷于欣赏艺术电影的观众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人进院线只是单纯地为了消遣放松或者追星。贾樟柯导演对此现象说过非常好的一段话:“一些作品艺术评价不高,但大众喜爱。一些作品艺术评价高,但大众不亲近。这是一个不必纠结的问题,因为人类社会在艺术教育、文化资源的分享、经济收入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分配不公的情况。一个没有机会获得艺术阅历的观众,在黄昏沙滩椰林的摄影图片和弗洛伊德的绘画面前,选择前者是没有什么错的。”
虽然说艺术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服务小众影响大众,《地球》评分之低也是因为很多欣赏不了这么“毕赣化”电影的观众不认可,但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和引进优质艺术片来不断提升我国观众的观影水平和艺术修养,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接下来写一写张艺谋导演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影》
《影》在36天上映期内收获了6.27亿票房,看数字不算低,但考虑到这部电影3亿的高投资,在票房分账2.2亿元后,片方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亏了八千万,间接反映了主流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这也是张艺谋导演和片方都未曾预料到的。
仔细探讨一下《影》的定位,可以发现导演在偏艺术还是偏商业的风格选择上并不坚决。在经历了《长城》的票房失败后,张艺谋跟投资人表示想把自己下一部作品《影》做的偏艺术化一点,但又不想让片方亏本。
《影》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在具体人物设定上,又参考了黑泽明导演1980年的电影《影子武士》。由于故事和情节改动太多,导演把整个故事放在了一个架空的虚构历史空间,但美术置景、服装等,依然按照三国时期荆州地域风格制作。
看到前期的海报宣传照,爱好者会以为这又是一部张艺谋风格的黑白历史古装大片,但真正上映了观众才发现这是讲一个影子/替身的小人物故事,它在故事架构、人物设定、风格类型上都是向着艺术片的格调偏,也直接让整个影片丢掉了像张艺谋之前的古装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所特有的震撼感、电影感、大片感。
伴随着全片的水墨色调和阴雨天气,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压抑的状态,内心的情感没有跟随剧情发展得到一个痛快的宣泄,甚至在影片结尾的高潮部分,导演在反转过后但依旧选择了反高潮的结局,剩余大量空间供观众解读。整个的这些使得影片朝着非商业的方向使劲,《影》也因此丢掉了一些可供观众闲谈讨论、共情的元素,具体转化在票房上也就不能实现太大的突破。
既然张艺谋导演让《影》走艺术片方向,而艺术片关照的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尊重生命真实、人性真实,探讨人性深度和哲学反思,不是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那他有扎扎实实地关注故事和人物吗?
回想剧情,影片中有四个焦点性的人物——都督子虞、影子/替身境州、都督妻小艾、沛王沛良,再简单点概括,该片的重点人物就是后期展开血腥拼争的子虞和境州。
影片的前半段都在交代人物关系、背景和造气氛,随着影片发展观众逐渐发现了子虞拼争的目的,子虞从叔父时期便控制着沛国的军队,他的目标便是推翻沛王取而代之。卷入争斗的境州是从小被子虞秘密赡养、形貌酷似的影子,在子虞受伤后让其出山作为替身,完成任务。境州作为本片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小人物,从小被幽禁在暗室,受尽训练折磨,按理说他是最可以走进观众内心的一个,但很多观众观影时并没有这种感受,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个角色设定上的一些漏洞。
在境州内心意念发生动摇,却又不得不代替子虞前往对方城池与守将杨苍决一死战时,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作为创作者,一定要给观众一个让他不得不去、同时又合情合理的理由。在这里,张艺谋仅通过一句简单地台词予以“交代”:他喜欢子虞夫人小艾。于是观众看到的就是在与小艾度过鱼水之欢的一夜后,境州从容奔赴自知回不来的决斗。
导演设计的这个理由有说服力吗?境州在历经二十多年的秘密隐匿生活后,对这样暗无天日、受人摆布的生活已经无比厌倦。为了转移或者抵消这种情绪,他转而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到眼下正与其日日夜夜假扮夫妻的小艾身上。以致当他收到前往与杨苍决斗这一使命时,他是出自对小艾的爱慕而答应,早已不再是对子虞的“报恩”了。
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解释固然行得通,但之前需要花大量时长和镜头向观众呈现境州对小艾的感情转变,而不仅仅只给几个一起琴瑟和鸣、共睡一室和子虞偷窥观望的镜头就可以交代清楚,习惯于被导演叙事牵着走的观众自然不会买账。这里也是境州人物设定的两个明显失误之一。
在第二处失误片尾朝堂大殿的争斗中,沛王计划预先派杀手暗杀藏身家中的子虞,而后用境州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而代之,自己依然是掌控棋子的人。但他没想到自己的杀手非但没有杀死子虞,自己反而还被躲藏在面具背后的子虞所伤。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导演让境州的性格发生转变,之前一直是在被当作棋子摆布的境州突然拔剑刺向诱骗自己前往母亲住所送死的子虞,再转而补剑刺死垂死的沛王。这时的境州,渴望的不再是小艾的怜悯和远在他处的母亲,而是对权利欲望的拥有。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案,虽然非要解释也能行得通,但这么设计会让观众感到唐突和不解。如果这是一个舞台戏剧,想要呈现一场关于血腥权利的游戏,那设计子虞、境州、沛王之间的权力角逐及取代是没问题的。因为舞台天生会给观众一种区别现实的隔离感,演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台词来表现内心情绪,用外化的动作把所思所想传达给观众,但电影不行,艺术电影更不行。人物性格转变的失败直接也导致了《影》在叙事上的失败,本来就是一个架空的小故事,在人物和情节点上不予以重视自然会导致大众口碑的下降。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海王》,它的定位是一部商业片,仔细的观众看完后可以发现《海王》在剧情逻辑上有几处严重的硬伤,但是在观影过程中却被导演温子仁用视效巧妙地引导避开了,这就是一个导演能力高超的体现。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身上的性格皆是由他的生长环境或生理因素影响导致的,导演陈凯歌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花了大量时长和镜头:他是妓女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勾栏青楼中,见惯了风月之中的肮脏,所以他痛恨反感这样的男女关系,内心怀抱着虞姬和霸王从一而终的梦想;他的童年少年是在戏班中度过的,那时戏班的孩子不许和外界接触,因此不谙世事,不懂世故,这样的环境也直接导致了他走出戏班后不懂得随波逐流,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影片中蒋雯丽饰演的妓女母亲切掉他的第六指,在暗喻切除他的男性元素,后来小豆子用烟嘴在他口腔搅拌也是在暗喻他对男性的屈服。
同样相似的还有香港电影《无间道》,导演刘伟强和麦兆辉花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来表现两个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刘德华饰演的黑帮卧底在警界,他逐渐想要改邪归正却受制于梁朝伟饰演的警方派在黑帮的卧底。导演用不同情节去推进剧情发展,也在向观众展示人物性格一步步的转变,这些细节不仅可以丰富角色,更会让观众在影片结尾要发生最重要也是看起来最不可能现实的人性转变时表示理解。
李安导演曾对国语电影的主题架构和情感挖掘这么评价:“国语电影在架构和情感方面不同于好莱坞的抒发、经营,有其可看之处,很多地方都很感动,可是一块一块的感动间联系不起来,整个剧情的推演并没有赚到。作为导演你不能让人家去同情你,或者让他们来想剧情,你要很扎实地一步一步做到这样一个好的片子,累积的力量要强,我觉得就是一种筋骨,一种结构。”“结构不够完整不够坚固,站不起来,几个大点都没有信服力。然后在剧情的推演上面又懒惰,一厢情愿,从这个点到那个点,怎么不让观众睡着,丝丝入扣,循序渐进地进入你想要表达的主题,这个要下很多功夫,很扎实才行。怎样从A到B再到C,力量积不起来,格局太小了。”
说完人物性格,再看一下影片最后主题升华上的不足。
影片最后,境州杀死子虞和沛王后直行步出大殿,这时候,他的内心是否会发生某种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就像当年在《英雄》里秦王把无名用乱箭射死后他在心里会想什么呢?古时臣杀君称“弑”,靖州在弑杀自己曾经的“二主”后会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呢?这里面有欢欣、恐惧、释然还是我们暂且想象不出的复杂情感。他作为子虞的影子这么多年,最后却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宝座,从影子到王,这个角色转变和他的性格转变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冲突?可惜这时导演张艺谋用一个小艾窥视堂外的镜头予以终结,这样也让《影》对人性深度的探索显得非常浅显,在艺术方面没有高度。
花了三天时间写了这么多,文章最后我就不进行总结了,大家读完这一万字肯定都会有些许感触。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什么自己不认同或对该片有想探讨的地方,欢迎文章下面/公众号留言。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还不错,悄悄点个赞/点个订阅我就知道啦。
福利:《影》1080p无水印中文字幕版,迅雷磁力链接,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影”即可获取。
再见!
谢谢阅读!
END
作者 | 弗兰茨
排版 | 弗兰茨
图源 | 地球最后的夜晚、影、网络
往期回顾
用镜头纪录生活
用故事表达情绪
这里没有无谓的文艺与忧愁
只有影像、生活与烈酒
404放映室
电影 | 纪录片 | 小说
欢迎订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