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寻找丢失的灵魂在路上作业本
一班主题 | 人性只在虚实之间

一班主题 | 人性只在虚实之间

作者: Athena14333 | 来源:发表于2022-03-22 15:37 被阅读0次

    说起虚与实这个话题,我脑海中蹦出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子经典,那些无中生有,虚虚实实的智慧。还有就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的《三十六计》。

    先来说一说,何为实,又何为虚?

    虚与实涉及到多个层面,仅从哲思上思考“实”,为“实存在”,“虚”,则为“虚存在”。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存在的,你看不到的也未必就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当我们闭上眼睛单靠感知带给我们的信息未必就是不真实的。

    比如,阳光照射下的影子,当你闭上眼睛就会看不到影子。但不论你是睁眼还是闭眼,“影子”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睁开眼睛会看见光,“光”相对于“影”的存在是一种更为实际性的感官体验,即实的存在,所以影和光本身就是一对虚实存在。

    虚与实

    无中生有:道家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来自视而不见的空间;把本来不存在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引证解释】

    1、道教语。谓万有生于无。

    ①语本《老子》:“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王弼 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

    无中生有:《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本计计语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有人称之为兵家)

    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第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

    虚与实

    若是用哲思来思考人性,虚实之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是个人就会有人性,有了人性,就会存在人的劣根性。这便是我对《道德经》第40章的老子经典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一种理解。

    任何人和事都是相辅相成的,有相互依存,也有相互变化的规律。那些见不得别人好,以无端捏造的事实去诋毁他人,以无休止的言论或者行为去骚扰别人,扰乱他人生活的方式,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仰望,也是人性的一种袒露,是虚与实之间的较量,也是人性中的劣根性。

    虚与实

    然而,人们往往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或者是相信自己愿意去听到的东西。比如,在美与丑之间,女性往往会期待于前者,在年老与年轻之间,人们往往会更青睐于后者,这也是人性中一种虚实体现。叫人“美女”,哪怕她并不美,你也肯定招喜欢,把年纪较大的男性女性称为大哥/大姐,而不是大叔/大妈,会更有亲切感。

    明知道滤镜下的自己和生活,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也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但还是更乐意公众分享这样一个“虚存在”的自己,更期待于让别人看到自己正处于这样一个“虚存在”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人的劣根性。

    人人都喜欢并期待美好的事物,这一点可以被理解。只是,虚与实之间需要把握好那个度,“虚”可以存在,也可以吹灰烟灭:“实”可以存在,也可以恣意伤人。

    这就是所谓,物各有性,人各有志,虚可生实,实可生虚,不可全虚,不可全实,虚虚实实,处事圆滑,为人方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班主题 | 人性只在虚实之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kf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