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只这九个字,就能带来一种浪漫的情愫,让人们感受到很安定也很幸福的感觉。我想,陪伴对于爱情是这样,对于亲情,亦或是友情,也都是这样。
成年人的世界很现实,有时除了接受,再别无选择。一经说到时间和价值的问题,就牵扯着不少成年人的辛酸。因为多数人,是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多数家庭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对于孩子,纵使心中有一千一万个舍不得,但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舍得。

原文节选: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儿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您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儿哀求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
“哦,”小孩儿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觉去。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儿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儿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心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你睡了吗?”“爸,还没有,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我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儿--这是你要的十美金。”“爸,谢谢您。”孩子高兴地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不解地问。
“因为原来不够,但现在凑够了。”孩子回答:“爸,我现在有//二十美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您一起吃晚餐。”
--节选自唐继柳编译《二十美金的价值》
这是刚开始朗诵时我选读的作品,看似很普通的一篇文章,但每读一次都会带来新的思考和不同的感受,紧接着就是一阵沉思......
文章中的父亲与孩子,正是一场现实版家庭生活中的缩影。中国的多数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孩子幼时由母亲照料的比较多,而父亲则负责赚钱养家,缓解家庭开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一下子要从两个人赚钱一起花,变成一个人赚钱三个人花。有了孩子以后的生活,似乎钱这个问题,就变得异常敏感又尖锐。
再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他忙了一整天回到家,看到家中孩子正等着他,他的心里一定是温暖的。但当被这个年仅5岁,还涉世未深的孩子问起一小时赚多少钱这个问题时,他感到十分不悦。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父亲的情绪不是不可以被理解,因为他是成年人,自然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他的辛苦也许孩子还不能明白,但孩子的想法他也无从知晓。
当孩子再次哀求的询问时,父亲不耐烦的回答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当儿子提出向父亲借十美金时,父亲是彻底的怒了,他不能理解儿子为什么会那么的自私?他一时间也不能接受儿子的无理请求,因为他辛苦工作一天真的已经很累了,他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
这一段对话,对于人物心理以及对于真实情感的描述,正是现实版常见的场景。每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不能理解,这时就体现了换位思考还有积极沟通的重要性。
此时,儿子的心情定是有些失落的,他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房门。父亲想了又想,终于他的心情平复了。他开始换位思考,似乎自己刚刚对孩子太凶了,一点小事发了这么大的火儿,再说孩子平时很少要钱,兴许他是真的想买什么东西?于是父亲还是决定给儿子十美金。当孩子欣喜的数着弄皱的钞票时,父亲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个五岁的孩子,他只是想花钱买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的想法就仅仅是需要陪伴,他只是想要一个能与父亲一同享用晚餐的时间而已。如此说来,误会也就解开了。
我想,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少不了父亲的关怀,也少不了母亲的陪伴。父爱粗犷但不乏细腻,母爱柔和却不能依赖。
父亲的爱沉沉甸甸,深沉稳重如山,母亲的爱心心念念,无声流淌如水!
为什么说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
中华文明之所以将父爱比喻为山,将母爱比喻为水,那是因为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则无法滋养山上的林木,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山给人以大气、格局、高远等,水给人以细腻、宽容、温柔等......
那么,正在看此文的父亲,您有多长时间没能按时回家,又有多久没有陪伴孩子了呢?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早点儿回家,兴许您的他/她正在等着您,正期待着能与父亲有一顿共进晚餐的时间呢。
余生还长,陪伴很贵,但惟有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