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态学报》2018年第38卷第3期

《生态学报》2018年第38卷第3期

作者: c775ade1f368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13:03 被阅读0次

今天为小伙伴们推荐3篇《生态学报》的论文,并附上摘要及链接。

北京边缘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价——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

摘要:北京边缘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以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表为基础,探讨北京边缘地区牛栏山-马坡镇在1992-2015年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5年间,牛栏山-马坡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度增加,异质性增高,优势景观类型由农田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1609.34万元增长到14992.07万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率最大;提高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综上所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为干扰造成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一定会使城市边远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是牛栏山-马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简评: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通过景观格局分析、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分析,得出下图结论。由图可看出,1992-2015年期间,牛栏山-马坡镇建设用地呈现向四周扩张趋势,农田大面积收缩,林地面积向四周显著扩张;水域面空间分布由分散到集中。

牛栏山-马坡镇1992-2015年景观格局空间变化

通过景观格局变化进而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发现林地ESV增加明显,食物生产和废物处理的ESV减少,侧面说明农田面积不断减少。通过比较不同年份的ESV的贡献率,发现ESV提高主要原因是林地增加,总体上,牛栏山-马坡镇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通过比较不同一线城市边缘地区,大多数ESV普遍降低,牛栏山-马坡镇虽然建设用地不断侵蚀农田和生态用地,但ESV并没有减少,主要原因有:1)大量农田转化成林地;2)植被覆盖率由显著提高;3)传统耕地更多用于种植经济林,直接增加了植被覆盖度,从而提高ESV。

文章链接:北京边缘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价——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in Beijing fringe area and its impact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s: a case study in Niulanshan-Mapo town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法

摘要:生态红线划定是保护生态安全,协调城市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目前,有关生态红线的划定方法多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忽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缺少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协调,导致生态用地经常被占用,生态红线保护效果不好。在综合分析生态用地历史变化过程和生态适宜性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并以鄂州市为研究区验证了模型划定的效果。划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鄂州市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性,既有利于稳定且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划入红线,又保证了生态红线空间的落地实施。与传统生态评价方法相比,贝叶斯网络模型划定方法的时效性更强,可以为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评:我国生态红线的划定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大多是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或生态功能评价,忽略了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学习。贝叶斯网络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因果概率推理的概率网络模型,通过先验数据和经验构建初始概率模型,再利用新的观察数据对初始模型进行改进学习。以鄂州市为例,通过GIS分析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得出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定结果图,与传统生态评价法划定生态红线图有一些地块存在冲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更综合的考虑生态适宜性条件和生态用地演变等因素,从而使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文章链接: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法-A method of delimiting urban ecological red line protection area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

摘要:利用资料追踪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深入研究了又资料记载以来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20世界80年代之初,丹顶鹤越冬种群广泛分布于苏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内陆湖泊、沼泽及江苏沿海滩涂湿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丹顶鹤分布区域逐渐向沿海滩涂湿地转移,主要分布于盐城市的射阳县境内;进入21世纪,丹顶鹤分布区域集中于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核心区。与此同时,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也经历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过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数量减少50%以上。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人为干扰有关,栖息地面积丧失和景观破碎化是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简评:通过研究不同年份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类型图,可发现1)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丹顶鹤越冬栖息地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景观破碎化严重。湿地是丹顶鹤越冬的主要栖息地,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内陆湖岸滩地逐渐丧失了作为栖息地的功能,丹顶鹤越冬分布开始向沿海转移。21世纪初,沿海开发强度加大,丹顶鹤栖息地进一步减少和破碎化,迫使丹顶鹤集中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内。3)丹顶鹤越冬栖息地变化与人类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人类活动加强,各种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文章链接: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Dynamic changes in population size and habitat distribution of wintering red-crowned crane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这次先推荐这几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魏柳这里拿回去精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态学报》2018年第38卷第3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lj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