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1911——1920)

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1911——1920)

作者: 蕴韵1236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10:18 被阅读0次

    一、福特之路

    福特是大规模生产的最初倡导者,他靠的不单是规模,靠的是创造出了“活动生产线”这套系统,让这些日益庞大的工厂在规模和产能上实现了匹配。

    可替换零部件的商业潜力极为庞大:零部件可互换,意味着公司能通过减少差异,提高产品质量。

    装配线的概念跟科学管理紧密相关,它是终极流程,是一种严格区分工种的方式,好让人们最有效地完成单个活动。装配线简单而明确,消除了传统制造法里的许多低效环节。福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倍,装配线发挥了作用。

    福特做生意的方式相当极端,要么由他大包大揽,要么全盘推翻。他是个爱车人、赛车手、汽车设计师,他看到了汽车的社会潜力——能改变世界。福特狂热的愿景、伟大的设想,就是他公司的竞争优势。

    二、成本优势

    福特想要设计出第一辆属于普通大众的汽车,其潜台词是,它必须是普通人买得起的。泰勒从任务入手,福特则是从成本入手。

    福特一方面追求着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投入了最先进技术的怀抱。“自给自足”是福特的口头禅,为了减少中间商,他收购的有铁路、煤矿、林地、运输船队,建起了锯木厂,大部分供应商都在公司周围,他达到了垂直整合的极致。垂直整合这个想法,看上去很美,实际却很难行得通。这是控制狂的终极手段。

    三、A.F.,福特纪年

    1、从宏观层面开看,福特创造了影响深远的产品,使得他誉满全球。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把“新纪元”定义为“A.F.”,也就是“福特之后”(After Ford)的意思。福特改变了社会,他是机器时代的一位主要奠基人。

    2、就管理层面而言,福特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当出名:他于1914年把工人的日薪提高到了5美元的标准。

    福特的“严格纪律”包括设置了一个“社会部”监视员工,越发失去了宽容之心。他对人的管理骇人听闻,对自己公司的管理也在最初获胜之后停滞不前,早期的创新最终失去了活力,他也一直拒绝改变基本款T型车的技术。

    福特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相信成功能让自己施展无限的控制力。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工人。不管干什么,他都要成功。狂妄自大占据了他的头脑。

    3、从个人的角度看,很难说由于福特的事业成功,他就因此成了一个完人。他对金钱和权力的不断追求,再加上强迫症以及任性又顽固的个性,偶尔还有些精神错乱,让他甚至显得有些病态。

    四、效率之思

    泰勒的思想和福特的实践,都催生了大量的仿效者和追随者。成绩最突出的是吉尔布雷思夫妇,他们把生命奉献给了效率运动。

    吉尔布雷思设计并申请了专利脚手架、发明了工艺流程图、开发了效率更高的德沃夏克键盘。莉莲把效率理论应用到了自己和家人的内务安排上。

    松下幸之助和亨利·福特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松下看出了商业中强大的道德伦理元素——公司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还是社会和个人福祉的载体。光有利润还不够,他说,“要认识到我们身为工业家的责任,通过商业活动,将自己投身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中,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整个世界的生活质量。”

    大多数流行的管理现象,寿命都是有限的。或许有两部电影可以反映出科学管理的影响力、大规模生产以及装配线的崛起:一部是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另一部不那么经典但同样有趣的《儿女一箩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1911——19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mr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