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时晴

01片段阅读

02
这是我对《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的第四次拆书练习了,与以往“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不同,最近我读得很认真,也因此收获了很多。
我读的日本作家的书不多,没有总结出日本致用类书籍的特点,只是读起来倍感吃力,有时候很想放弃。
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不够有逻辑,也可能是翻译过来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豆瓣短评中对于这本书不乏非议。我也感到这本书读起来略显晦涩,不够有条理。
但是,瑕不掩瑜,怀着求知心和耐心读过之后,我还是感觉获益匪浅。或许接受新知的过程本来就是吃力的,所以我所感受到的“晦涩”或许正是因为我在刷新知识储备。细细品味和思考之后,我认为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既独到又实用。读懂之后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通透感。
今天我读的部分是“避免精神论和抽象表达”
这一部分说的是:在写评论时,我们应避免使用类似“非常好”“勇气”“真心”等概念模糊、宽泛的词语,而应提炼出关键词来表现作品的特点。(WHAT)
为什么呢?(WHY)
作者斋藤孝指出概念过大的词语难以产生焦点,会让我们的评论显得平庸无奇。
比如,当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喜欢XX音乐时,如果我们的回答是:这首歌很好听。那这几乎等同于没说,因为“好听”这个概念空洞而宽泛,不能给人具体的印象。
又比如,我们对别人说:XX人很好。相信听众会摸不到头脑,XX到底好在哪里?不如具体来说他有哪些品质、技能,做了哪些好事。
所以,在写评论时无论是书评还是影评,不管是短评还是长评论都应力戒模糊词汇的使用。
03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HOW)
作者给出了很中肯、很有操作和可行性的建议,如下:
通过这样的思路先思考标题,决定接下来要写的文章的关键词。这样一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概念清楚的文章。没有一个好的标题,即意味着没有明确清晰的答案。
用作者的方法有两个明确的好处:一是,可以帮我们走出“不会起题目”的困境;二是,可以让给我们抓住“关键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避免空洞和跑题。
具体来说,要写好一篇评论,我们首先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炼出关键词,知道我们要写什么。
我昨天去看了最近评分比较高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深受触动,感觉很棒,感动的哭了好久。但是,今天晚上和老公讨论起这部电影好在哪里,我感到词穷,不知道怎样具体去描述。脑海里闪现出“亲情”“梦想”这样的词。
可是谈亲情和梦想的电影作品不胜其数,这样出色的并不多?
也就是说,我还不会真正评论一部电影作品,不会提炼关键词,只会用一些抽象的词汇来表达最基本的感受。(联系旧知)
书中例举了一些常用的抽象词汇,如:导演倾力制作、这部作品非常好、勇气、纽带、真心、诚实、热情等
你在写评论时是否也在罗列“抽象词汇”呢?如果有的话,不妨在以后的写作中尝试摒弃这个坏习惯,尝试提炼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打造标题,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写出言之有物、观点明确的好评论。
今天是我的第16次拆书学习了,给自己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