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心理学》第三次共读收获

《儿童心理学》第三次共读收获

作者: 远方百川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22:23 被阅读0次

            支配儿童智慧发展有一条重要规律,即感知-运动图式以三种显著而连续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最初的形式是节奏-结构(rhythm-structures)。即婴儿的自发的整体的运动,婴儿的反射依赖于一种节奏性的结构,存在于重复性的运动中(以同一程序重复运动)。

    二、其次出现各种调节(regulations),这是按照各种图式使最初的节奏开始分化。调节的形式是习惯的形成以及智慧动作的产生。调节含有反馈,通过逐渐纠正的逆向效果,可达到半可逆性或近似可逆性。

    三、最后开始可逆性(reversibility),这是日后思维“运算”的起源。位移AB就包含着可逆位移BA。可逆性结构的最初成果便是“守恒”或“不变群”概念的形成(含永久客体)。但是,在感知-运动水平时,动作的可逆性或守恒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们还缺乏心理表象。

    在日后的表象水平上(从两岁到十五岁),倘若这种节奏性的结构不再出现,那么整个思维的发展,将从调节向一种内化的可逆性(或称运算的可逆性)过渡,向真正的可逆性过渡。

    感知-运动的三种形式:节奏、调节、可逆性。这三种形式显著而连续的。

    节奏的重点是重复,调节的重点是反馈,可逆性的重点是守恒不变。

    在对这一节学习内容的复盘中,我发现每位老师关注的点是不同的。袁老师关注的是:最后一段中“倘若这种节奏性的结构不再出现……那么整个思维的发展将从调节向一种闪化的可逆性过渡”。难道后来就没有节奏-结构了?

    肖老师提出"婴儿的反射依赖于一种节奏性结构,是指婴儿的一种动作不断重复,同化顺应,达到平衡?"

    大家还讨论了“婴儿反射的不同分类”。渐渐总结出临时性共识——反射就是整体自发向调节过渡。反射往往也是重复性的,不重复的就成了调节。

    我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反射与节奏丶分化之间的关系:吮吸是一种反射,这个动作在不断地重复中(重复是一种节奏),渐渐在变化(分化),婴儿渐渐可以区分吮吸的是什么东西,是妈妈的乳房还是奶嘴,或是其它什么东西,这是运动和认知方面产生的分化。

    在这一节里,我关注的名词是“节奏——调节——可逆”,(第二自然段)三种显著而连续的形式中,(后继形式不出现,先行的形式就不消失),这与第三节最后一段是不是有些矛盾:最后一段说节奏性结构不再出现,将从调节向一种内化的可逆性过渡,这里说的节奏性结构是婴儿可以主动跳过去的吗?这两段是不是有些矛盾?

    对此,沈老师的观点是:节奏结构婴儿不会主动跳过去,否则皮亚杰不会把这种结构跨越在2到15岁。这是一个节奏性结构的积极性和消极性问题。

    我对分化与调节这两个词很有兴趣。这一节内容几次提到这两个词。我猜想分化是指婴儿关于目的和方法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想法。

    袁老师的观点是:一二阶段都有“分化”一词。第一阶段,是自发整体运动中分化出条件反射。第二阶段,是条件反射般的节奏结构中,分化出主动的再现,形成最初的习惯和智慧。

    沈老师说:训练已经进入了调节,是成人干预下的调节,不是儿童自发的调节了,不过仍有意义~

    我常常想:如果有早教和相关研究机关深入细化地观察三个层次下儿童的能力或认识具体发生了什么标志性变化,有目的的设计一整套有梯度的婴儿认知训练方案,到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力就不会显得那样参差不齐了。(当然,这些训练并不是把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下放到不能再下的地步,而是以培养儿童的能力丶情商、专注度等方面的内容有关。)

    如果哪一天,有研究机构开发出这样的梯度训练方案,初为人父人母者会少走多少育儿的弯路啊!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儿童,也可以根据他的外在行为,逆推他在哪个阶段训练出现断点,进行康复性训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第三次共读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pa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