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相对于百万人口的鲁国,按照人口比例的话,就相当于想在门生数十万的大学团;
不仅如此,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xiū):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直译就是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孔子的学费如此低廉,那么这庞大的学团是如何运营的,基于此,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所丧仪技校或丧仪公司,而且生意红火。
那么基于此,论就是会议记录,就是回忆、记载、讨论、体会、领悟,践行……
语就是大家讲的话,言字旁+一个吾字,问题提出来,我们各抒己见,只限当时当地当人有效,放置他地,异于此时,别与他人,不一定正确,甚至南辕北辙……
那论语为何不叫孔语?
都说孔子述而不作,是不是孔子就没有亲笔著作?
相传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万世。(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因为此论是从汉独尊儒术之后才兴起的,设想孔子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应该达不到如此官修定论的地步。)
那惯于修订删补的孔子,为何独对易大加赞扬,未动一字,却为其著十翼……
那周易对孔子的思想有何影响?
《易传》讲“变动不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的周,是周密、周详、周流不停,往复循环、生生不息之意,易呢,日月为易,讲究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著书立传有月盈则亏的禁忌,所以精通易理之人,一般不会太过标榜自己。
所以我们在读《论语》时,要多多注重论语的现实生活运用,而非单纯的形而上学的义理探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