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人生第一次·养老》,被开篇的沙画旁白触动了。
《人生第一次·养老》,讲的是两位80多岁的老人养老的故事,一位是抗战英雄,86岁,老伴已去世,自己居家养老,衣食起居全靠自己。还有一位阿姨,80岁,身体不错,老伴也已去世,选择在豪华养老院度过。
节目挑选的这两种养老方式,就是我们未来理想的养老方式。因为普通养老院,设施跟不上、医疗服务不专业、心灵关怀不足,一般人是不愿意去普通养老院。所以就要么在家养老,要么去豪华养老院。
像沙画中的描述,我们终究会有老的一天,我们的老年生活,该如何度过?是穷苦潦倒,还是富足体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在逐渐改变。
我们这一代很有可能成为自己养老的第一代,和有人给我们养老的最后一代。为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聊聊~
(一) 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5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预计至2040年,我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二)人口下降
上图是1949年到去年的新生婴儿总数的走势图。去年新生婴儿不到1100万,1949年都有1200多万。尤其是2016年放开二胎政策以后,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并没有增加,反而断崖式跳水。
(三) 社保空转
我们每个月交的社保,其中有一项是养老金。社保养老金,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保费收入,就是我们每个月从工资中扣除的养老金。第二部分:投资收益,利用所交的养老金保费进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第三部分:财政补贴。目前社会养老的支出大于保费和投资收益的总和,财政不得不进行额外补贴,以应对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金。
很多人会说,反正有财政补贴,担心啥呢?注意:国家的补贴要么来自于税收,要么来自通胀。税收取自于民,通胀,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多会引发恶性通胀。因此,长期来看,财政补贴也不是很好的方式,社保空洞会越来越大。
养老,是摆在我们面前很严峻的问题。
如何进行养老规划?
SET原则,从空间Space、时间Time、事件Event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个:空间。比如北京交社保,北京的社保替代率40%,这意味着退休之后,生活品质是打了四折。假如北京交社保,去三、四线城市养老,以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平,他的养老金替代率实际是提高了,意味着生活水平变相提高。因此,空间是养老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反过来,三、四线城市领养老金,来一线城市生活,如果光靠社保,那明显不够。
第二:事件。我们把养老细分成具体的事件,比如:每月的生活费、营养费、体检费、医疗费等等一系列事件,这些都是刚性支出,就不能选择具有风险的投资工具,很多人会说我股票里有很多钱,我靠股票养老,股票它说跌就跌,可管不上养不养老。
第三:时间。养老是一件与生命周期等长的事情。
人活着,钱没了,很惨。
人走了,钱没花了,很遗憾。
因此,真正的养老账户应该是安全的、抗通胀、与生命周期等长、复利增值的。
应对养老这样的财务需求,对应时间周期、风险偏好,保险是最佳选择。
保险是一个长期、抗通胀的金融工具,它具有锁定收益的功能。在目前大降息的周期中,这种功能的产品是稀缺的。
保险锁定受益,如果我们面对的需求,时间周期在十年以上,那我们就应该选择保险,去锁定大降息周期的收益。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通胀其实一直稳稳的跑赢银行存款,却只有一年在保险的预定利率之上,这就是保险长期抗通胀的原因。因为它是复利,又锁定收益,这是保险作为金融工具的重要属性。
说到最后,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保险在我们的养老中充当这种重要角色,及早配置,让保险的复利和利率产生更大的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