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它把镜头对准了三个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家庭。
有人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同时也值得所有人都看看:生活中每个人的都有缺憾,学会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拥抱更加平凡快乐的人生,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在《我不是笨小孩》里,三个孩子都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苦恼。比如,校校十分聪明,但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在课堂上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阅读障碍的困扰无声无息,校校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没有结果的付出让他本能选择逃避,甚至抵触读书和写字。
再比如群晓,可以为了一场考试,在前一天晚上复习到11点。但跟同龄孩子对比时,落后十分明显,可能只是简简单单一段文字,“读读不了,或者是读串行”。
天天学,学不会,群晓成为别人眼里的“笨小孩”。更大的嘲讽来自同伴,有孩子当着父母的面欺负他,因为他嘴笨、反应不过来。
若汐呢?她是个经常被老师忽略的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张奖状,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校校妈妈知道成绩逆袭很难,但依然尽力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和态度,于是她每天陪着孩子一起进步,清华大学毕业的姥姥,也开始“轮岗”,监督校校写作业。
群晓的父母费尽心思挑选学校,让孩子少受“阅读障碍”的影响,尽可能全方位开发智力;若汐成绩不好,妈妈就专门发个奖状鼓励她……渐渐地,孩子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李瑞华说,“虽然成长的过程有些揪心,但是我们看到孩子自身具备的一种能量。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他们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学会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拥抱更加平凡快乐的人生,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这也是《我不是笨小孩》的延伸意义所在。
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努力改变,要么坦然接受。
但很多时候,改变别人很难,就像周国平说的: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因为每个人都跟你不一样,有性格的差异,有观点的不同,只能是求同存异,彼此磨合。
如果实在改变不了现状,那就不妨试着去接受。
当你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就会发现世界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老公虽然有点邋遢,但一直靠谱顾家,是家里的顶梁柱;
孩子虽然成绩差点,但一直听话懂事,让你省了不少心;
同事如果不靠谱,少跟他打交道就好了,反正你又不是来交朋友的……
遇事多看好的地方,少去计较不好的地方,心情才能真正好起来。
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曾说过:“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不跟自己较劲,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收获满满的幸福。
智慧的人会从不完美中超越自我,只有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才会绞尽脑汁追求所谓完美的生活。
若能用理想延长生命的长度,用爱拓宽生命的宽度,用格局提提升生命的高度,相信你的人生会因为不完美而显得意义非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