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上次带俩孩子参观自然博物馆时,默默记下他们一闪而过的墙面,寻找有关的书籍。看到《MOVE图鉴 昆虫》(以下简称《MOVE图鉴》),很是惊喜。
《MOVE图鉴》是由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出版,画质清晰,内容专业。
童书打通生活
郝景芳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曾提过父母在家就可以带孩子做的启蒙活动,是用童书帮助孩子打通与生活的联结。慢慢地,对这句话有了深刻地理解。
有一次,我家弟弟在路上看到一只狗,忽然说,那只狗很像羊驼。他在《小脑袋》这本书中,看过羊驼。弟弟的回答,让我意识到,他会把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家姐姐上了网课,视力有所下降,去医院检查,站在检查室门口,忐忑不安,这害怕源自对未知的恐惧。一回家,姐姐迫不及待地翻开《视力大作战》,仔细了解眼睛构造、视力检查的原理。姐姐通过生活,去书中找答案。
弟弟通过书,看到现实中的物体,将两者联系起来;姐姐则通过生活,去书中消除疑惑,这两种方式,都是书与生活的交流。
如何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结合,需要一个契机。《MOVE图鉴》提供足够多的契机。《MOVE图鉴》中,单是甲虫的种类,就列得很仔细。说起甲虫,达尔文小时候,就是观察到不同甲虫的差别,开始他的“科学家”之路。
《MOVE图鉴》中的目录:
丰富的《MOVE图鉴》,让孩子能多一个角度去观察身边的动物。
广泛的知识背景
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应对高速发展的未来。而阅读是认识世界最简便的方式。
关于阅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最喜欢故事。像我家姐姐,自己去图书馆,借回来清一色故事书,极少会看其他类别的书。就连在亲子阅读中,家长最拿手的也是讲故事,而不是科学类图书。然而,孩子仅仅读故事书,是不够的。《阅读手册》提到过,只有孩子阅读形式多样,书籍内容丰富,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不同类型图书的能力,才容易被培养出来。
既然有阅读偏食,家长可以做的是,适当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多样化。比如将《MOVE图鉴》这类书,放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又比如,家长先看起来,孩子会自动凑过来。我在看《MOVE图鉴》时,老大看到,走过来,默默地坐下,一看图片就停不下来。老二见老大坐下,也走过来站在另一侧,看着看着,不自觉参与到讨论中,与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阅读《MOVE图鉴》的场景,让人体会到,原来三个人一起阅读,也这样有趣,这也算是亲子阅读的新体验。
广泛的知识背景,也许不会在当下的学习成绩中体现出来,但是阅读过的书籍,一定会在某处留下痕迹。我家姐姐曾兴奋地和我分享,她班里的学霸,问她怎么什么都懂,这让姐姐惊喜好久。也许,这是阅读带来的效果之一。
《MOVE图鉴》的知识面宽到哪种程度?每一种分类,都是一个专题的研究,科学而全面。
学会知识的迁移
老二自从上了幼儿园,总是问“为什么要上学”,上学是为了什么?学知识又是为了什么?《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就是在认识世界。认识世界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世界,让世界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而所有的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对事物的了解、对知识的运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如何引导孩子的这种能力?多阅读,多联系,多运用。
读《MOVE图鉴》过程中,弟弟看到胡蜂,会想起《园丁小雨蛙》中提到的胡蜂。读到蝴蝶,姐姐直呼“原来如此”。这解答了她曾上的课文中的疑问,忽然就觉得,那位小作者的描写,不太合适。这些不就是知识的一种联系与思考吗?下一次,她写相同主题内容,会有另一个角度。
《MOVE图鉴》的内容,足够迁移很多知识点。并且里面的每一个细节,能引导孩子建立细致观察的习惯。会观察,不正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技能吗?
选好的童书,让它成为孩子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知识背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如此,一本书的价值,才算是挖掘地足够充分。《MOVE图鉴》符合我近期对孩子们的阅读引导,下一次逛自然博物馆时,会多一个墙面的驻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OVE图鉴》中的真人经验分享谈,这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科学家,有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经验分享,其中的某一点,或许会成为孩子可复制的观察路径。
《MOVE图鉴》值得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时常翻阅。
我是@弥小木,如果内容对您有启发,欢迎分享,并关注我。
网友评论